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警惕文化产业泡沫吹大

警惕文化产业泡沫吹大

评论
分享到
中国证券报2013年01月18日02:43分类:新华社报刊

□北京交通大学

 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 张娜 江南

上升到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文化产业迎来了大发展的契机,各路资本纷纷涌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遍地开花,但产业泡沫化迹象初现,值得警惕。

截至2011年,我国共有111只文化产业基金;已披露规模的基金数量为82只,规模合计1298.95亿元人民币。2012年前三季度又陆续设立了30只文化产业基金,其中27只基金公布募资规模,共募集金额约709.52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到2012年年底,国内文化产业基金的规模已经达到2000亿元人民币。加上还在不断设立和募集的文化产业基金,其未来的规模还要大。资本的蜂拥而入,在带来产业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隐忧,这就是产业可能出现的泡沫化。

应该说,自2009年开始,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大量资本已经涌入文化产业,这个产业开始“不差钱”。由于巨量的资本在追逐可投资的企业,文化产业类企业的估值也到了骇人地步。比如,近期浙报传媒32亿元溢价近18倍收购杭州边锋100%的股权和上海浩方100%的股权。

此外,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空前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遍地开花,大量文化企业冲着各种优惠政策走入园区。截至2011年,文化部共命名了6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4家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和204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文化创意园超过万家。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等10个城市,四五年时间就建了300多个文化园,乃至于一些乡镇也纷纷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

这不由得让人联想起目前处于寒冬的光伏产业。几年前,大量资本涌入光伏产业,各地设立了大量的光伏产业园。然而,不到十年时间,我国光伏产业从盛夏到了寒冬。回顾这几年光伏产业的发展,地方政府、资本和银行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同于传统制造业,文化产业属于轻资产类的产业,生存发展依赖于创意,就像技术类企业依赖科技开发一样。与科技开发类似,创意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一定的学习积累,需要不受约束的想像,需要自由发挥的空间。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时机确实已经到来,但行业内外的条件还远不够完善。在文化产业内部,重复、模仿还很严重,远谈不上创意,这成为文化产业无法跨越的一道槛。

文化产业的受众规模决定文化产业内细分行业的潜在规模。和技术开发有所区别的是,文化产业的受众有大众和小众之分。文化有共性和个性,而文化享受是个性化的,不同主体对不同文化形式的接受程度不同。能够为大众接受的文化可以发展为大产业,可能出现较多的大企业;而仅为小众接受的文化形式只能发展为小产业,能够容纳的大企业有限。同时,文化本身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众多的地方文化形式对区域地理、人文气质的依赖性比较强。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区域文化离开区域特质或许会水土不服。

文化是分散的文化,文化产业是分散的产业。按照现有的分类标准,文化产业分为四个方面十个大类,若干个小类。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对文化产业的需求会爆发性增长,但这种增长的分布是非常分散的。文化分散的特征为投资人进行投资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资本应当对自己的投向有清晰的定位,而不是一味趋同跟风。

投资人应当明白,资本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资本不是万能的,不是堆积资本就能打造文化产业航母。资本只能顺应文化产业发展的潮流,适应文化产业发展本身的规律。资本一哄而上涌入文化产业的做法,可能会造成预想不到的后果,就如今天的光伏产业那样。因此,于投资界而言,对文化产业需要保持一份清醒和冷静。

[责任编辑:周发]

分享到: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