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货币政策受制物价走势

货币政策受制物价走势

评论
分享到
经济参考报2013年01月15日04:51分类:新华社报刊

最近,央行召开全国工作会议,从会议透露的信息看,2013年“稳健货币政策”在表述上和过去已经出现差异,但思路上并无太大转变。在货币政策的表述方向,央行说:“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提高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要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防风险的关系,把握好货币政策调控的重点、力度和节奏。合理运用流动性管理工具组合,发挥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逆周期调节作用,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

这里值得关注的是,央行把“通胀”一词换成了“物价”。实际上,我们可以观察到,中央文件当中,早就把“通胀”换成“物价”,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报道中,“通胀”一词甚至一次都没有出现过。这是一大进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物价上涨等同于通胀,这其中的问题原因十分复杂。而过去我们把“物价上涨”简单等同于“通货膨胀”的结果是,别有用心的人借用老百姓的简单认知,绑架中央政策。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以至于不该紧缩货币的时候,拼命紧缩,结果把中国实体经济推向崩溃的边缘。

我反对简单地把物价上涨归结为通胀,并非主张通胀,而是要客观分析物价上涨的原因,对症下药。

有人说,作为货币政策主管部门,强调对通胀的关注无可厚非。当然无可厚非,但只关注通胀,把它放在第一位,认为“悠悠万事唯此为大”那就错了。因为,我们面对的世界正在经历货币极度宽松的时代,已经高度开放的中国,必须拥有应对之策,而不是仅仅目光对内,无视国际环境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强调货币政策独立。

我们注意到,央行的一个新提法:“完善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三农”、小微企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等的信贷支持。太重要了,我认为,不仅是评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检讨。因为,过去中国信贷市场实际已经形成“双轨制”,被口头上支持的方向,实际恰恰是“量少价高”的领域。

我认为,2013年压制中国经济良性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确实是物价问题。去看看国际商品市场,石油、铁矿石等一些工业原材料价格已经开始蠢蠢欲动,在全球极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下,那些以美元计价、结算的商品价格该如何走势?这是2013年最大的经济风险。

风险明摆着,关键取决于我们如何应对。还是那句话,此时,中国无论如何不可以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也不能主动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那怎么办?至少是中性,最佳是“宽平衡”。

如果央行再次以大力度的货币收缩应对CPI上涨,那我们就有必要考虑清空手中的股票。因为,这样的政策会导致内需严重不足,会导致中国制造业过剩产能的“崩溃式收缩”和银行信贷的“爆发式坏账”。那将是中国经济危机。(钮文新)

[责任编辑:周发]

分享到: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