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板”三种路径尚需反复权衡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11-02-14 07:43
本文导航
  1. 1.
  2. 2.

  推出“国际板”的最大意义在于,将引导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开创一种“中国特色”的国际资本运行环境。中国证券市场过去侧重走出去,“国际板”的推出将在某种意义上推动引进来,实现中国与国际社会更深度的经济、金融生态环境的对接。以现在的国际大环境,正是上马中国“国际板”成本最低的时期。

  巩胜利

  进入2011年以来,中国股市“国际板”成了国内外市场、经济人士讨论的一个焦点,呼声高涨。先是在2011年的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明确提出,2011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是研究制定国际板制度规则,推进国际板建设。接着是在2011年1月末上海的“两会”期间,上海市长韩正表示“现在正是国际板推出的最好时机”。尽管中国股市“国际板”推出还看不出具体时间表,但无论从国家资本市场最高层还是在资本市场实践层,都可以看出,“国际板”脚步已越来越近了。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次公布的十年战略规划中,“国际板”是其最重要的内容。该所相关负责人近期就表示,将尽力促进红筹公司加快回归A股市场,探索境外企业在境内发行上市的制度安排。

  众所周知,中国正推进境外企业在A股市场发行上市,这些企业在A股上市后因其“境外”性质将被划入“国际板”。但一些资本、银行业专业人士没有这么乐观,特别是一些前沿学者接连提问:“国际板”的推出,关键要看其生成的“大环境”是否具备?即便国内外需求的“大环境”都已经具备,还要看与这种事物“成交”的运行环境是否已水到渠成?从中国资本市场的总体环境来看, 开设“国际板”,就是全球绝大多数国家的公民都能来投资中国股票。然而,这种资本与金融的全球性“大环境”,中国最起码目前还有待于改善,鉴于人民币还不能自由进出国内外资本市场,那么交易的货币到底该怎样自由交换、怎样自由进出?来中国上市的境外公司该有怎样的“国民待遇”?等等。

  沪深股市在2010年经受了被称为“史上最严厉”房地产调控的考验,中国金融界也走过了60年间货币政策最为宽松的一年,新兴的中国证券市场正让人们充满了对未来的遐想和无限的最美好期待。如果除去2008年以来沪深股市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国内宏观政策调控而形成的波折,刚满20岁的中国股市更有着青春烂漫开始“长成”的美好期待。从2010年初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的推出,到年末基金界刮起的“捕鼠”风暴,加上国际金融海啸后国内外大环境的重大变化,国际上不少人把中国资本市场2011年建设国际板视作一次前所未有的“成人礼”。而这国际板的第一要务,便是与国际金融、融资、货币、融券和股指期货全面、完全对接。

【责任编辑:陈周阳】
已有0人参与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快速登录
返回新华08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