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分析】私募行业面临“淘汰赛” 服务好实体经济亟需正本清源

新华财经上海9月7日电(记者郭慕清)私募整改倒计时不足3天,记者了解到,由于员工数量不足5人,有私募机构已收到了来自中基协的邮件,要求根据《关于加强私募基金管理机构从业人员资格注册有关事项的通知》,在9月10日前完成整改。

私募基金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存在着真伪并存、良莠不齐的现象,行业防范和化解风险能力也受到多方关注。业内人士表示,此次整改将会打击私募乱象,出清“伪私募”,扶优限劣,壮大资本市场长期投资力量,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三类私募将被淘汰出局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我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规模分别达5.5万亿元和12.6万亿元,其中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规模居世界第二。

私募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监管也在不断“加码”,去年以来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注销的私募管理人数量明显增多。2020年度,中基协办理通过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共1148家,而注销登记的就高达1058家,全年新增私募数量仅90家,足见监管部门“亮剑”力度之大。

6月9日,中基协又通过Ambers系统发布了整改通知,明确规定,申请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的机构员工总人数不应低于5人,一般员工不得兼职。除了法定代表人外,其他高管原则上均不得兼职。不符合要求的私募,要在3个月内完成整改。

沪上一家私募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私募行业分化严重,马太效应明显,资源大多向头部私募聚集,不少私募运营困难,挣扎在倒闭边缘,这场行业“洗牌”将大幅度提升私募的注册和运营门槛,让很多机构“压力山大”,全行业或将迎来新一轮注销高峰,空壳私募、牌照私募、小型私募这三类机构将会被淘汰出局。

那么,对于在期限内未完成整改的私募机构,还将会面临哪些问题呢?上述私募人士表示,这类机构将会收到中基协发送的自律核查,在此期间私募管理人将不能发布新产品,对于那些反复整改仍不到位的机构,还将收到机构经营异常专项法律意见书,甚至会被列入“失联名单”,进而被注销。

监管形势严峻,那么初创型或中小型私募该如何实现发展壮大呢?申毅投资董事长申毅认为,做到“机构化”和“规范化”至关重要,从长期来看,私募机构必须坚持正规经营、合规投资,不断提升自身的投资能力,以实现基业长青。

服务好实体经济需坚守“真私募”定位

近年来,私募基金对于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截至今年6月底,私募基金投向各类股权项目本金7.6万亿元,其中投向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种子期和起步期企业本金占比分别达28%、26%和33%。

值得一提的是,试点注册制以来,超过八成的科创板上市公司、超过六成的创业板上市公司都获得过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支持。其中半导体、医疗器械与服务、生物医药等新经济代表成为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投资重点。

当下私募基金已成为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真伪私募并存、优秀管理人与“伪”管理人并存、接受登记管理和市场无序生长并存等乱象,制约行业发展。

鉴于此,证监会主席易会满近日在中基协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上就基金业高质量发展提出要把握好五个原则,着重指出必须要坚守“真私募”定位,私募股权基金必须回归私募定位和支持创业创新的根本方向,支持“真私募”,打击“乱私募”,坚决出清“伪私募”,支持优质机构通过创新不断做优做强。

分析人士表示,“真私募”的定位是要服务好实体经济,因此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才能成为资本市场稳定的投资力量。

对此,植信投资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也指出,私募基金股权和创投基金直接投资实体经济,投早投小,科技主导,有效弥补了初创企业、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渠道不足,促进了创新资本的加速形成;私募证券基金规模不断扩大也活跃了二级市场,从而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后私募行业通过建制度、抓执行、重意识等方面来落实相关的监管合规要求,不断提质增效,其在支持创新创业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上的作用将会不断显现。


编辑:林郑宏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林郑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