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调查】中概股接连出现破发 境外资本市场融资之路怎么走?

新华财经北京7月30日电(记者闫鹏、刘亚南、孟盈如)尽管新冠疫情以及监管风险犹存,今年上半年中企赴美上市热情依然高涨,不过随着国内外监管环境的变化,以及中概股接连出现破发,这给未来中企赴美上市增添诸多不确定性。今年中企赴美上市情况如何?美国对中概股监管是否发生变化?未来中概股该何去何从?新华财经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中企赴美上市热潮开始消退

数据显示,截至7月22日,今年以来在美股上市的中概股数量已经达到了38只,首发募资总额达到了134.19亿美元。IPO数量和筹资额分别较去年同期上升58.33%,筹资额上升187.07%。

XxjccbC007007_20210729_CBMSN0A001.png

“中国企业的股权对国际投资者仍有吸引力,而美国的估值和国际筹资机会对中国的发行方同样有吸引力。”国际律师事务所贝克∙麦坚时(Baker McKenzie)资本市场业务负责人Ivy Wong表示,考虑到审计要求付诸实施已经有一段时间,投资者的兴趣似乎并没有变,发行方在美国上市和筹资的热情也没有改变。

从募资金额来看,2021年1-7月赴美上市的企业中有60.53%募资金额位于1亿美元以下的区间,募资5亿美元以上的企业约占18.42%。其中,日前“抢跑”挂牌纽交所的滴滴募资金额最高,达到44.35亿美元,不过中企赴美上市热潮也由此之后开始消退。

在滴滴上市后两日,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对滴滴启动审查,发现滴滴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并将“滴滴出行”从应用商店下架。受此影响,此前酝酿赴美上市的哈啰出行、喜马拉雅、零氪科技、Keep等纷纷决定暂停。

7月1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正式发布《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修订意见稿)》,新增防范数据跨境风险表示,强调境外上市公司数据安全性,其中更是明确“掌握超过100万用户个人信息的运营者赴国外上市,必须向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申报网络安全审查。”。这意味着基本所有具备境外上市的境内互联网公司,都将要被列入审查之列。

与此同时,中办、国办7月25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短期内,相关中概股将面临市场估值的重新定价,从长期来看将有利于释放内需潜力,有利于从消费侧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提高中资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美国对中概股监管仍旧趋严

不可忽视的是,在美国对中概股监管趋严的背景下,此前已在美股上市中企迎来“回归潮”,阿里巴巴等10余家企业先后在港股完成二次上市,中芯国际则在美股退市后迅速登陆科创板。至今,悬在中概股头上的“达摩斯克里斯之剑”未落。

3月25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最终修正案,明确连续三年不能满足美国审计标准的中概股禁止在美国交易。不久前,美国财政部发布《关于保护美国投资者防范中国公司重大风险的报告》,表示要对中国赴美上市公司实行“双重审计”,对赴美上市的中国公司提高上市门槛,不符合美方监管要求的中国公司将在2021年底前被摘牌。

“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前景很难说,要看是否能够符合美国的会计标准,目前美国的监管可谓非常严格。这对于准备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来说,更需做好危机应对准备。”美国汇盛金融管理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陈凯丰说。

Wind数据显示,从2020年10月至2021年5月初,有17家中国企业被摘牌或退市,其中包含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三大运营被纽交所摘牌企业。同时,中概股的行情也阴晴不定。截至7月22日,今年在美国上市的38家中国公司之中,有近66%的公司都跌破发行价,而在2020年有45%的中国公司跌破发行价。

宏观经济研究机构MRB合伙公司新兴市场策略师迈赫兰·纳赫贾瓦尼(Mehran Nakhjavani)认为,中企赴美上市的总体环境已经变得严峻,其最终可能面临退市的风险,这是导致中概股表现不佳重要原因。

除了美国对中概股审查趋严之外,此前瑞幸咖啡的造假问题引发的蝴蝶效应,也让中概股在诚信危机中久久难以脱身。尤其是随着监管政策频繁变动,让境外投资者对中概股业务再生猜疑,进而可能调整对其增长评价和投资评级,甚至面临集团诉讼的风险。

“美股市场环境今年变化较大,中概股的表现也不太一样。”刚刚登陆纽交所的跨境电商平台有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公司将按照中美两地要求,履行披露义务,积极拥抱监管合规经营;另一方面,现阶段海外投资者对中国新兴商业模式与消费文化不具备深入的理解,公司也将持续加强与境内外投资者的沟通和教育。

中概股未来将何去何从?

随着近期国内一系列行业政策的变化,引发市场对于境外上市监管趋严的担忧,同时叠加美国审计要求加码,导致中概股面临着退市风险。在生存环境压缩背景下,中概股将何去何从?

“过去由于受AH市场上市制度限制影响,部分未盈利、同股不同权企业只能选择赴美上市。在今年国内外监管政策持续收紧,以及AH市场制度改革为中概股回归创造条件的背景下,美股中概股回归中国资本市场是大势所趋。”广发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戴康说。

目前中概股回归主要有三种途径,分别为私有化退市后上市、港股美股双重上市以及通过挂牌的方式二次上市。由于直接私有化退市所需赎回基金规模大,同时对于股权结构复杂、外资股东占比高的中概股私有化退市成本较高、耗费时间长;而双重上市需要同时满足两个市场监管要求,这无疑加大了企业的合规成本。因此,保留美股上市地位的同时在港股二次上市便成为当下中概股回归的首选和主流。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概股回归港股二次上市,不仅能借助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保持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同时又能借助中国日渐开放的资本市场,和源源不断的南下资金,获得更高的估值溢价。再者,港股美股可互换能让中概股能以低成本实现第一上市地的转换,可谓是“一石三鸟”。

关于中概股未来的去路,一方面,港股作为上市条件更为灵活、运作效率更高的市场有望迎来中概股集中回归;另一方面,中企赴美上市不会由此中断,只要中企充分适应国内监管体制要求,注重数据安全与信息安全,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意识,境外上市之路依然畅通。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会计学教授李峰认为,监管层面也应适当给予中国公司支持。可以根据上市公司行业分类对审计底稿进行特异化评估,对于涉及国家安全的部分限制其出境,对不涉及国家保密信息的行业或材料采取审计绿色通道方式处理,根据实际情况帮助中国在外上市公司进行跨国合规。

“与此同时加强对中概股在国内经营实体的财务监管,将其纳入中国证券监管体系。可以比照这些公司上市地的会计标准,对公司经营实体进行定期审计。对于财务造假、虚假陈述等等欺诈行为严惩严判,增加公司在经营地和上市地之间的制度套利成本。”李峰说。

一直以来,针对中企赴境外上市的问题,中国监管部门都持开放态度。证监会主席易会满近期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一些企业愿意到境外上市,一些赴境外上市的企业愿意回归,有来有去是一种正常现象,我们总体都持支持态度。全球各监管机构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相互之间的执法合作,共同为市场提供良好的监管预期和环境,共同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同时,我们将切实处理好开放与安全的关系,企业赴境外上市的前提,是要符合境内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参与调研:杜康、实习生乔心雨)


编辑:丁晶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丁晶,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