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大众:亲历中国造车史 而今迈步向“新”行

 从德国记者口中“荒败无援的小岛”,到投资170亿元的新能源汽车工厂;从诞生第一辆“中国组装”的桑塔纳轿车,到覆盖A0级、A级、B级、C级、SUV、MPV等多个细分市场;从只在上海生产,到如今在南京、仪征、乌鲁木齐、宁波、长沙等地都建有生产基地……在中国汽车行业,上汽大众是一个巨擘级的存在,其37年的发展历程是中国轿车工业发展的轨迹和缩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和成果。

一路走来,披荆斩棘,开拓二字写进了上汽大众的基因里。以上汽集团提出的“新四化”为引领,这家底蕴深厚的先驱合资车企,力争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书写出更多华彩篇章。

披荆斩棘,锚定“国产化”

时间倒回到改革开放伊始。那时候,中国汽车工业可谓“一穷二白”,在当时的中国机械工业部一机部副部长饶斌和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原董事长卡尔·哈恩博士的不懈撮合下,德国大众与上汽大众于1984年10月10日正式签署25年的合约。

上汽相关负责人回忆,就是在安亭落后的厂房里,德国大众与上海拖拉机汽车公司的员工打造出了中国第一条轿车流水线。1983年4月11日,第一辆“中国组装”的桑塔纳轿车下线。

由于中国工业水平落后,在第一辆上海桑塔纳组装下线三年后,国产化率还停留在2.7%。未能规模化国产化,成为彼时埋在全国人民心中的一根刺。

“上海大众现在的任务,第一是国产化,第二是国产化,第三还是国产化。”哈恩博士也在公开场合声明,誓要拔掉这根“刺”。

各界开始行动。按照中央要求,上海市政府层面也成立“支援上海大众领导小组”和“桑塔纳国产化横向协调办公室”;企业层面,成立上汽大众重点零部件供应商、轿车销售公司及相关维修站、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等成员组成的“国产化共同体”。

最终这场吸纳了全国100多家企业,包括105家零部件配套企业、6所高校、7家科研院所的攻坚战,迎来胜利的曙光——

1990年桑塔纳轿车国产化率上升到60.09%。1996年开始,桑塔纳轿车国产化率达到90%,关键零部件如车身、发动机、变速箱三大总成和前后桥总成相继实现国产化,并在嘉定带动形成了300多家零部件企业集群。

业内人士评价,桑塔纳的国产化进程,不仅帮助上汽大众建立起了现代化的汽车产业结构,也带动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包括本土化、开放式的零部件供应体系,现代化的整车生产系统以及全功能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系统,成为中国各大汽车集团的基本经营模式。

党建聚力,塑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从最开始桑塔纳的技术引进,到桑塔纳2000型和帕萨特的联合开发,再到新帕萨特、辉昂、朗逸家族等车型的成功研发,三十多年来,上汽大众逐步走出了一条从引进吸收、联合开发到本土研发的创新道路。尤其是朗逸车型的成功上市,这款专门为中国消费者“量身定制”的A级车,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款上市5年销量就超过100万辆的车型。

这一成绩的取得背后,无一不是一代代中国“汽车人”的辛勤付出。

几十年来,上汽始终坚持党建铸魂,让党建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凝聚力的代名词,培养和煅造了一批锐意创新、艰苦奋进的人才队伍,推动整个集团劈波斩浪、攻坚克难。

“当时全国上下都在奋进‘国产化’,其意义不仅是节省外汇,重要的是降低成本,为本土零部件工业打基础。但问题也多,CKD(用进口散件)组装车要比进口整车还要贵。”上海大众原总经理王荣钧说,但当时他们将这一正确路线坚持下来,最终成功突围,还培养了一批专业过硬的汽车工业人才。

作为第一批参与桑塔纳轿车组装的上海工人,徐志荣在1979年技校毕业后被分配进上海汽车厂的总装车间。

徐志荣记得,为了赶工,他和工友们经常加班,技校又分配了不少毕业生进CKD小组,基本上是每个熟练手带两个徒弟。最多一天,CKD小组装配了12辆桑塔纳。当时几乎每天加班到晚上9点多,食堂天天准备“烂糊面”和桃酥饼给小组成员们当夜宵。

“不少同事都是党员,正是凭借着一股要为国家汽车工业突围的劲儿,大家才坚持下来。”徐志荣说。

如今,这股干劲儿也被传承下来。着力攻关自主研发,上汽大众在本土化、技术创新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大量成绩。目前上汽大众研发团队已拥有1700多名高素质人才,形成了从设计到工程分析再到试制、试验的一套完整的研发流程。

微信图片_20210714151157.jpg

图:探访上汽大众车间生产线 新华社记者丁汀摄

加速变革,走出“舒适区”发力电动车

37年的沉淀赋予了上汽大众雄厚的造车底蕴。进入新时代,汽车工业“新四化”(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共享化、国际化)的浪潮扑面而来。在燃油车领域领跑的上汽大众,也按下加速变革键,主动走出“舒适区”,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落子布局。

2020年10月27日,上汽大众首款MEB平台纯电动车ID.4 X在位于嘉定安亭的新能源汽车工厂正式下线,标志着上汽大众向着“2025年成为电动汽车领先者”的目标迈出了坚实一步。

这座历时两年打造的新能源汽车工厂总投资达170亿元,是全球首个专为MEB平台纯电动车生产而新建的工厂,规划年产能为30万。工厂内1400多台工业4.0标准机器人,借助人工智能识别、自学习趋势预判、机器人视觉系统、AR/VR等技术,可以高效有序地生产一台台中大型纯电SUV。

上汽大众的变革正在收到成效。随着七座智能纯电SUV ID.6 X的正式上市,今年上汽大众ID.家族销量劲增165%,达2247辆,延续了不断攀升的良好态势。

“未来,基于MEB更加灵活的模块化设计,还将有越来越多不同级别、不同车身形式的纯电动汽车,从这座标杆工厂走进千家万户。”上汽大众相关负责人表示。

除了销量的增长,更值得注意的是上汽大众的变革意识。身为老牌车企,上汽大众并没有“倚老卖老”,而是展现出了不输新势力车企的灵敏嗅觉。今年“6·18购物节”期间,上汽大众的大众品牌亮相各大电商平台,今年以来已经推出了55场直播,很多高管也上阵“带货”。微信红包、微博话题、知乎问答等一系列年轻化、社交化的营销手段,让人感慨,沉稳的上汽大众身段也可以很灵活,一样能够穿透圈层去连接更多“Z世代”的年轻人。

动静屈伸,唯变所适。在充满不确定性的车市,上汽大众以确定性的变革动作,向着人民大众的美好出行时代一路驱驰。

 

编辑:罗浩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