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证券报精华摘要】1月21日

新华财经北京1月21日电 四大证券报内容精华摘要如下:

中国证券报

•发“英雄帖”寻操盘手 主权基金“巨无霸”盯上中国资产

记者获悉,全球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挪威政府全球养老金日前发出“英雄帖”,寻觅中国操盘手。挪威政府全球养老金运营机构——挪威央行投资管理公司日前在接受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目前对候选管理人的投资风格并无特别偏好,但管理人需要重视投资公司的环境、社会、治理等问题。在挪威政府全球养老金之外,记者还了解到,加拿大养老金等海外长线投资者近期也在纷纷调研,网罗优秀的中国投资选手。这些迹象背后是海外长线资金对中国资产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此机构人士表示,2021年A股有望吸引可观的外资主动管理增量资金。

•批签发量持续增加 疫苗行业高景气度料延续

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改写疫苗市场格局,随着民众疫苗接种意识的提高,市场需求不断释放,疫苗行业延续高景气。东吴证券指出,2020年,国内疫苗产品批签发共6.3亿支,相比近6年平均批签发5.7亿支显著提升。“新冠肺炎疫情使得民众健康意识提升,疫苗接种意愿加强,推升了流感、肺炎等大品种疫苗产品的市场需求”,1月20日,多位受访的疫苗业界人士告诉记者,随着各方对疫苗接种意义的认知提高,对自身健康投入的加大,疫苗创新产品逐渐上市,研发能力强、产品储备丰富的疫苗公司价值将被重估。

•估值分化成确定性趋势 科创板22家公司股价破发

截至1月20日,有22家科创板公司最新收盘价低于上市发行价,相比发行价平均跌幅为14.40%,跌幅最大的是凯赛生物,最新收盘价比发行价跌去34.81%。不过,较发行价溢价仍是主流。据记者统计,截至1月20日,已上市的219只科创板公司中,最新收盘价较发行价平均溢价132.83%。其中,收盘价较发行价溢价的有197只,占比90%。估值分化已成为确定性趋势。兴业证券研究表示,由于交易者结构相对优化、上市和退市改革后资本市场“活水”更顺畅、优胜劣汰更快,科创板可能会先于其他板块实现“港股化、美股化”。在科创板大幅分化的过程中,既会有“牛股”涌现,也会出现一批“仙股”。

上海证券报

•吸收合并潮起 国企内部大整合持续推进

据统计,目前A股市场上正在推进的吸收合并案有8起,涉及13家上市公司。全部交易完成后,至少有5家上市公司面临被注销。“两家上市公司合并,一方面体量相对要大,另一方面,意味着要放弃一个上市平台。”有接受记者采访的券商人士表示,目前看到的案例集中在国企,有些是为了解决同业竞争,有些是为了整体上市,都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需要,客观上也将推动所在产业的升级。

•龙头企业扩产 锂电铜箔产业新一年景气依然

与其他锂电材料一样,锂电池负极集流体的主要材料——铜箔,价格在2020年下半年开启了上升通道。进入2021年,锂电铜箔产业的高景气度能否持续?近日,记者采访产业链多家公司获悉,产业呈现两大新态势:一是龙头企业摩拳擦掌,纷纷扩产;二是铜箔技术路线呈轻薄化趋势,龙头企业开始从8μm及以上锂电铜箔向6μm及以下产品切换。推动扩产的,是仍在持续增长的需求。嘉元科技、诺德股份、超华科技等龙头企业直言“订单满单”。有业内人士表示,受困于关键设备生产周期长、工艺积累等因素,铜箔产能难以在短期内突破,今年锂电铜箔供求关系偏紧。

•券商研究机构预测:2021年南向资金规模有望维持高位

多家券商研究机构认为,2021年南向资金净买入有望维持在5000亿元至6000亿元的高位。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分析师王汉锋认为,目前港股依然比A股具备估值优势,A+H上市公司的港股折价依然高达37%。同时,海外流动性持续宽松及不断壮大的新经济板块,也使得港股关注度不断提升。光大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策略及海外市场分析师秦波表示,上游资源品如石油石化、有色金属等未来有继续上涨的空间,科技及消费类行业优质公司也值得积极配置。

证券时报

证监会扩容随机抽查清单 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

近期,为贯彻落实新《证券法》,证监会对《中国证监会随机抽查事项清单》进行修改。同时,根据工作实际对抽查事项进行动态调整。据了解,该清单新增“首发企业检查”、“律师事务所从事证券法律业务检查”、“信息技术系统服务机构从事证券基金服务业务检查”。与此同时,监管层还对部分抽查事项的比例进行修改,比如评级机构从事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检查的抽查比例下限有所提高,下限从10%提高至20%。业内人士普遍表示,监管层对中介机构的责任要求越来越高。

•高溢价港股ETF逆市大跌 给“热钱”上了一课

港股市场火爆,资金大举买入港股类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在各类市场资金追捧下,港股类ETF一天净流入资金就高达42亿元,部分产品出现了高溢价。然而,套利资金集中交易,高溢价回落,导致部分港股类ETF大跌。股票ETF基金经理表示,目前,市场上大部分港股类ETF的申购无法当天在二级市场卖出。套利机制不顺畅,导致当天溢价率无法消除,第二天才可以在二级市场卖出,就会产生第二天大跌的现象。投研人士表示,去年投向美股、原油类的ETF,曾出现过高溢价的现象。随着市场行情变化和产品供需情况缓解,二级市场价格会回归净值,“高价买入”的投资者,会遇到净值波动之外的高溢价回落的风险,造成投资损失。

•德方纳米与宁德时代合资公司发生爆炸

继宁德时代旗下子公司湖南邦普爆炸后,其与德方纳米的合资公司曲靖市麟铁科技有限公司又发生爆炸。德方纳米1月20日晚间公告,控股子公司曲靖市麟铁科技有限公司一个室外尾气吸收塔发生爆炸,目前救援已结束。一位电池产业人士对记者表示,受到湖南邦普爆炸影响,短期内宁德时代的正极材料和前驱体供应可能受到影响,此外,爆炸事件可能引起公众对废旧电池回收安全性、规范性的关注,甚至推动政府紧抓安全,或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

证券日报

•反垄断成监管高频词 A股投资者相关问询增多

近年来,反垄断被多个国家重要会议和多部门频频提及。在资本市场中,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涉及反垄断的话题关注度提升。市场人士认为,目前,反垄断主要集中于平台企业的监管,目的是为了激发创新活力,对于传统行业,投资者无需过度敏感。另外,从国外经验来看,反垄断并没有改变互联网企业的发展逻辑,不会对股价形成长期压制。金融领域的反垄断,主要是将金融创新及其平台企业纳入监管,有助于完善金融领域市场竞争环境,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4家农商行定增同日获批 “补血+搭售不良”成标配

进入2021年后,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通过定增进行资本补充的热度持续。就在上周,4家农商行定增申请在同一天获监管部门审核同意。而银行在“补血”的同时,也不忘提升资产质量,记者注意到,上述定增“过关”的农商行中,部分银行定增方案中明确包括了同时认购不良资产的要求。中国银行业协会行业发展研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昆平表示,对于一些盈利能力较弱的非上市中小银行来说,由于内生性资本补充较难,通过外源性资本补充就显得尤为重要。定增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资本补充工具,可直接补充这类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进而支持业务持续稳定发展。

•肯德基等“洋快餐”加码中式早餐市场 餐饮行业再迎资本追捧潮

星巴克的粽子、麦当劳的肉夹馍,继此前推出撸串桶、螺蛳粉后,百胜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旗下餐饮品牌肯德基又在武汉上线了首款面食产品——热干面。“洋快餐”巨头纷纷发力更具地域特色的中式餐饮,加码本土化布局。餐饮业内人士表示,西式快餐不断发起新的挑战,与此同时,头部中式餐企也在加速布局,逆势成长。记者梳理发现,2020年餐饮行业融资数量达百余起,融资类型涉及餐饮、供应链、餐饮服务、茶饮等细分领域,融资金额多达数千万元以上,其中不乏和府捞面、老乡鸡、乡村基、犟骨头等中式餐饮品牌。


编辑:丁晶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丁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