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抱团”松动 业绩撑起安全垫

新华财经北京1月15日电(记者张利静 实习记者葛瑶) 近日,一些看空“抱团”股的声音不绝于耳,相关股票也出现了回调。有机构人士称,资金正逐步退出新能源相关股票,因为目前的性价比并不高。甚至有人预测,大多数前期被爆炒的新能源股票未来或只能以股价的大幅下跌来消化估值。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机构“抱团”股票基本面优秀,具有“硬核”价值,即便资金“抱团”松动,从历史经验看也难以掀起指数级别的波动。

估值相对合理

回溯本轮新涌现出来的机构资金所“抱团”的板块,新能源汽车、光伏赫然在列。由于前期涨幅过大,近期高位出现获利回吐,部分投资者对资金“抱团”松动迹象带来的市场震荡风险表示忧虑。

那么,机构“抱团”股票的泡沫是否已很严重?记者通过Wind数据进行了梳理,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持股机构数量超过500家的股票共有14只。其中,贵州茅台、五粮液、立讯精密持股机构数分别达到了1584家、1185家、1164家,位居前三位。

从估值角度看,以当前股价计算,上述14只股票市盈率(TTM)的算数平均水平为63.22,而全部3953只机构持股股票市盈率(TTM)的算数平均水平(剔除负值)达128.71。机构持股最为集中的贵州茅台、五粮液、立讯精密市盈率(TTM)分别为60.13、57.89和64.36。由此可见,机构“抱团”股票的估值水平要显著低于整体水平。

另外,通过数据对比还发现,股票的机构持股数量与其业绩基本面大致成正相关关系,即机构越是重仓的股票,其业绩表现越好,机构持股逻辑总体合理。

针对目前的“抱团”股是否估值过高的讨论,中金公司邓志波团队认为,当前估值扩张是由全市场以及行业偏好导致,仍未脱离基本面。银河证券策略分析师曾万平认为“二八分化”现象并非新鲜事,好公司就应该享受比绩差股更高的估值。

针对近期“抱团”松动迹象,邓志波团队表示,不必过分担忧“抱团”解散的影响。历史上机构“抱团”共发生过三次,在这三次“抱团”结束前后,虽然市场均受到一定压制,但对主动公募基金收益率的影响有限。在三次“抱团”结束期间,除第三次机构“抱团”外,其余两次“抱团”结束时主动公募基金收益率均跑赢沪深300指数;第三次“抱团”结束期间虽然主动公募基金收益率不及沪深300,但仅累计跑输约5%,相对跑输程度较低。

景气度仍处上行阶段

银河证券策略分析师曾万平表示,不必将过多精力放在讨论“抱团”上。若“抱团”基本面有瑕疵的股票,确实存在较大风险,但目前疯狂炒作绩差股的现象并不明显。若持有优质股,在其估值并不是非常高的情况下,“抱团”也未尝不可。

是否有必要担忧机构操作会引起股价大幅波动?国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燕翔认为,“抱团”本身并不是股价未来变化的充分条件。影响市场变化的关键逻辑有两个:一是如果单纯出现PPI层面的物价上涨,行情不会出现太大的系统性风险,到4-5月份PPI出现高点时,全部A股的盈利增速分布可能出现较大变化,行情出现扩散或者板块轮动的可能性较大。二是若后续出现CPI层面的物价上涨,可能引发货币政策收紧,CPI增速上行是2021年宏观经济中的重大风险变量。目前来看,PPI增速上行基本是确定性事件,CPI增速上行可能性较小,行情出现扩散或者轮动的可能性较大,出现大幅调整的可能性小。

展望后市,国金证券分析师艾熊峰认为,目前机构“抱团”的板块景气度仍处在上行阶段,短期内行业逻辑难以证伪。后续打破当前机构“抱团”的催化因素或来自于其他板块的景气超预期。但目前“抱团”板块的估值水平尚未达到极端泡沫化程度。


编辑:罗浩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