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证券报精华摘要】1月15日

新华财经北京1月15日电 四大证券报头版内容精华摘要如下:

中国证券报

•新瓶装旧酒 借“基”入市需防“脸盲症”

今年以来,众多新基金产品集中登场,热门基金日销百亿的情况频频出现。然而,不少新基金和老基金的差异并不明显,有的仅仅在投资范围上稍作变动,但实际上无论是投资风格还是持仓股票都几乎一模一样,甚至连宣传广告上都强调相似度极高的老基金业绩。有基民抱怨道:“新老基金傻傻分不清,相似到都让人犯了脸盲症。”有业内人士认为,老产品有优秀的过往业绩,新产品越是相似越能诱发购买热情,无论是渠道还是基金公司都想趁机分一杯羹。

•458家公司2020年业绩预喜 挖掘高分红潜力公司正当时

截至1月14日收盘,859家A股公司披露2020年业绩预告,其中458家公司预喜,占比53.32%。业内人士指出,上市公司的年度利润分配情况市场关注度高。通过分析2020年三季报每股未分配利润、历史分红频率,并结合年报业绩预告情况,可以挖掘出那些分红潜力大的上市公司。

•大尺寸LCD面板产业有望迎十年来最长涨价周期

大尺寸面板产业高景气在延续。“大尺寸LCD面板涨价从2020年6月开始启动,预计会持续10个月,是10年来最长的涨价周期。”群智咨询总经理李亚琴告诉记者,电视面板和显示器面板主流尺寸产品价格涨幅已超过50%,部分电视面板涨幅为80%至90%。群智咨询TV研究总监张虹表示,面板市场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多,特别是上游核心零部件的供应情况,对2021年一季度、二季度TV面板的供应影响较大。

上海证券报

•注册制下更加不容披露文件粗制滥造 监管部门或将对保荐机构实行“评分”模式

记者近日获悉,由于信息披露质量不高、中介机构履职不到位等问题,已有多家保荐机构收到深交所的监管关注函,另有两家拟IPO公司及其保荐代表人被深交所书面警示。据券商人士透露,针对申报材料质量不高等问题,除了采取工作措施及监管措施,监管层已在酝酿将申请文件制作质量与保荐机构执业质量评价进行挂钩,考虑对每次上报的招股书、反馈回复进行打分,并以此作为对保荐人、证券服务机构在创业板从事股票发行上市相关业务的执业质量定期评价的依据。

•游资转战大市值股 中国中车TCL科技被相中

作为沪上游资的典型代表,国泰君安上海江苏路营业部在龙虎榜上的一举一动,始终被视为一线游资的最新风向。1月13日,千亿市值面板巨头TCL科技大涨7.44%,并刷新历史新高。当天盘后龙虎榜中,国泰君安证券上海江苏路营业部赫然现身TCL科技买入榜单。在昨日盘后交易所公布的龙虎榜中,国泰君安上海江苏路营业部背后资金将目光瞄向基建龙头中国中车。作为蓝筹股中的相对低估值品种,中国中车近两个交易日更是连续涨停。

•券商App活跃度提升跟不上大盘放量 散户去哪儿了?

开年以来,沪深两市日成交额始终保持在1万亿元以上,显示股市“水量”充沛。但与以往市场一热散户便蜂拥而入不同,作为移动端的证券交易主渠道,券商App却未迎来活跃度的同比例放量。多位券商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其所在券商的App用户活跃度近期虽有所提升,但不及市场交易量的升幅,市场资金重心“从散户到机构”的迁移之势愈发明显。

证券时报

•A股连续9个交易日破万亿 “蓝筹股泡沫论”引热议

14日,A股两市成交超1.1万亿元,连续第九个交易日破万亿。随着近期蓝筹股的持续大涨,对于蓝筹股是否出现泡沫,市场持续争论。14日,国泰君安研究所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显顺发文表示,A股史上首次蓝筹泡沫已至,是风险偏好低位、宏观流动性不急转弯、微观交易流动性超预期三维共振的结果。不过,知名私募人士、东方港湾投资董事长但斌近日却表示,“我们自己人还在争论核心资产是否高估,老外是一个劲地爆买!”

•三年行动计划发布 工业互联网政策持续加码

近日,工信部印发《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有券商分析指出,2021-2023年是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快速成长期,《行动计划》是未来三年工业互联网 领域重要的工作部署和政策指引,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政策支持力度和连续性方面释放了多重利好。

•三大银行四季度加速爆发 业绩全线超预期 银行风口要来?

率先披露年度业绩的3家上市银行交出一份“超预期”的答卷。1月14日晚间,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先后披露2020年度业绩快报,得益于四季度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30%以上,两家股份行全年净利润同比增速成功转正。招商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廖志明认为,上市银行2020年业绩快报将是银行股行情的较强催化剂,或扭转市场对银行股的悲观预期。

证券日报

•境外机构加速布局资本市场 释放三大积极信号

新年伊始,外资机构继续加速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步伐。据证监会官网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1月14日,虽然只有9个交易日,但已有12家外资机构提交了《境外机构投资者资格审批》,去年同期这个数字为零。境外机构加速进入中国资本市场释放了三方面的积极信号:一是中国经济强劲的韧性和活力;二是资本市场在对外开放中发挥着越来越强的“磁铁”效应;三是“深改”不断提升资本市场的“内功”,吸引了越来越多全球资本的目光。

•近1.5万只私募产品去年平均收益超30%

记者最新获悉,在成立满12个月且有业绩记录的14906只私募产品中,2020年整体平均收益率为30.17%,跑赢同期大盘指数。其中,有13307只产品去年以来收益为正,占比近九成,近6000只产品年度收益超30%,更有568只产品年度收益翻倍。

•注册制下A股IPO已有“千企申报” 创业板仅用时半年多贡献543家

自去年6月22日创业板注册制开始受理首批企业以来,截至1月14日,注册制维度下的A股IPO已有“千企申报”。其中,创业板仅用时半年多,就累计受理543家企业的首发申请。


编辑:罗浩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穆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