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的资本新篇——记中国资本市场30周年

新华财经北京12月16日电(记者陶俊洁、刘玉龙、闫鹏)从1990年的零户起步,到2020年的1.74亿户,中国股市开户数不断刷新纪录。

从1990年的“老八股”,到2020年超过4120家,中国上市公司家数已覆盖国民经济90个行业大类。

从1990年不足100亿元,到2020年逼近80万亿大关,中国股市市值呈现指数级增长。

三十年春华秋实,弹指一挥间,中国股市从稚嫩的蹒跚学步,艰辛求索,风雨兼程,与中国经济共同成长、相得益彰。

XxjccbC007004_20201216_CBMSN0A001.gif

回望

1990年12月19日,上海浦江饭店。

上海证券交易所在响亮的鸣锣声中,吹响了资本市场探索的号角!

同月,深圳证券交易所试营业,南国这片小小绿洲开始探索在资本的大海里破浪前行。

诞生之初,中国股市带着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更多考虑解决国有企业融资难题。

几番酝酿,1999年,非流通国有股开始按市价减持,但市场并不买账,股指曾一路下挫。

转机出现在2004年,“国九条”明确“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一剂猛药,中国股市迎来全流通时代。

2009年,中国版“纳斯达克”应运而生,服务于创新创业企业的创业板鸣锣。

2010年,20岁的中国股市经历了“成人礼”。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推出,告别了过去单边市的困局,开启了做多做空双边模式。

2013年,全国股转系统向全国接收挂牌申请、区域性股权市场规范运营,多层次资本市场初具雏形。

2019年,科创板首批25只战略性新兴产业股票集体敲响宝钟,中国资本市场助力科技创新提质升级。

回望来时路,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一脉相承,相互衔接又各有侧重,汇聚到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道路上。

2020年,新冠疫情没能阻挡创新步伐,新证券法实施、注册制平稳落地,多层次资本市场再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加速回应创新驱动的呼声。

使命

资本市场30年的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也是自身不断完善的变革之路。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不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还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都离不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则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

然而,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目前我国融资结构长期以间接融资为主,信贷资产在金融总资产中比重超过70%,无法适配当前轻资产科创企业融资需求,也让各类金融产品的风险隐患汇聚到银行体系。

市场各方都认识到,必须着眼于长期的结构性改革,增加市场主体的活力,促进直接融资以降低对传统银行信贷的依赖,更好发挥资本市场的要素配置功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明显加速,直接融资呈现加快发展的积极态势。

“十三五”时期,我国新增直接融资38.9万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32%。

外资持有A股流通股比重也上升至4.69%,中国国债成为外资眼中的“香饽饽”,资本市场越来越吸引全球资金的目光。

合作共赢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资本市场将加快打造更为开放融合的直接融资体系,进一步便利跨境投融资活动。

机遇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

环顾全球,近现代大国崛起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个国际化的资本市场。

面对国内外新形势,“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使资本市场发展进入“高光时刻”。

——凭借超大规模的市场容量、完整的产业体系和8亿多素质不断提高的劳动力,中国实体经济潜能的进一步释放,对资本市场要素配置功能的需求加快扩大。

——货币、财政、产业、区域等宏观政策协同,法治保障强化,发展直接融资的优良生态正在形成。

——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跨越1万美元关口,4亿中等收入群体为资本市场发挥财富管理功能创造了坚实条件。

——随着金融扩大开放提速,外资对中国资产青睐有加,宏观经济增长的韧性使中国资本市场日益成为全球资产配置的重要引力场。

眼下,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遇梗阻。面对困境,进一步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成为资本市场的当务之急。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是资本市场面临的新机遇。

将不同风险偏好、期限的资金更为精准高效地转化为资本,促进要素向最具潜力的领域协同集聚,新时代的新课题呼唤资本市场换挡升级。

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下,中国资本市场将继续突出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成为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与大国经济相匹配的全球化市场。


编辑:林郑宏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林郑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