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所抓牢三个关键词做深做细监管服务 为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施工图”添上丰富细节

近期,上交所公司监管部门制作了一份“工作规程”和一份“应用指南”,但使用的对象并非上市公司,而是每一位一线工作人员。这两份“手边书”分别明确了日常监管服务的工作流程、细化了具体应用场景的服务要求,基本涵盖了公司监管的每一个角落。

这些只是上交所通过监管服务丰富高质量发展“施工图”细节的一部分。10月9日, 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下称《意见》),为上市公司进一步夯实基础、体质增效提供了根本遵循。将《意见》这项宏大工程的“路线图”变成“施工图”,是上市公司的主体责任,同时也需要一线监管出力气、给支持。事实上,上交所的监管服务已然在新形势下升级优化。

据了解,近期上交所多项工作同时铺开,把服务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培训打基础、帮助解疑难、调研探实情、沟通不间断。通过每一次走访,每一个问题的解决,上交所对监管主业的“专注力”、“开门搞监管”的“行动力”、深入市场各参与者的“凝聚力”,已经成为帮助提升上市提升质量、惠及实体细胞的一股重要力量,抓牢这三个关键词,也是上交所为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丰富的“细节”。

锚牢监管主业“专注力”

国庆长假之前,东贝集团换股吸收合并东贝B股的方案收到了证监会核准批文。尽管公司的B转A之路尚未真正走完,但沉寂多年的B股市场已经因为公司的成功探索信心大增。这背后,有当地政府、证监局的大力推动,也离不开上交所的鼎力支持,不仅在方案设计上给予诸多建议,还特地加快公告审阅和发函流程,为公司加快推进B转A赢得了时间。

这是上交所基于监管专业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提供监管服务的一个生动案例。这也意味着 “监管服务”的外延正在不断扩大,形式也在悄然发生改变。“资本市场建立以来,一直是监管服务‘一肩挑’,而上交所的服务工作最早从1999年就开始,也一直是重点所在。尤其是近年,随着资本市场不断发展、上市公司数量和结构以及监管理念带来的变化,上交所及时调整监管方式,把更多精力及时转到服务上来。”上交所公司监管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

最直观的,是来自实体企业的需求日显。 “随着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的逐渐深入,单纯的监管职能已不适应市场发展潮流。尤其是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市场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也希望交易所与时俱进,在此背景下,上交所在信息披露、投资者保护、再融资和重组等资本运作方面采取了很多切实有力的措施,实打实地支持企业的发展。”南山铝业的董秘隋冠男对记者如是表示。

服务成为监管“进阶”的重要方式,但其“锚”还在于监管对本职的专注——针对信息披露、政策咨询方面的专业帮助。

其中,培训工作是基础和常规“动作”。长时间内,无论外界还是监管者本身,都将信息披露、规范运作的培训作为监管服务的重头。如今,作为监管服务“起点”的培训工作也成为监管服务的重要依托。但在课程内容上已经实现了“N个版本”的更新换代——从最早的董秘资格培训、日常信息披露规范培训,发展到如今的资格类课程、持续监管提升类课程、面向新公司掌门人的“首航”课程、“新手”董秘操作课程、针对信息披露规范程度“有待提高”的对象的“小灶”课程等等层次更丰富,培训类型、形式更多样,培训的针对性、专业性已今非昔比。

另一重专注的含义在于对日常信息披露及对专项事项提出解决方案——发挥监管专业性,不简单说“不”,帮助公司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解决问题。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纾困、B股改革,诸多市场关注的重组或者整合方案,“幕后”都有一线监管的答疑解惑。尤其是对于规则的适用和解释、披露的时点等等,情况不同公司对政策的理解和执行程度不一,而监管提前介入沟通,能够减少公司对信息披露、政策导向的疑虑。

这一点洛阳钼业感受颇深。公司董秘岳远斌告诉记者,公司前期完成海外并购,但标的资产业务和公司传统的矿业生产业务差异较大,如何让财务报表更客观地反映公司的实际生产经营状态,易于投资者理解,成了一个难题。公司于是向上交所求助,“本来以为交易所作为监管部门只会简单回答行不行,没想到他们还积极协助同证监会沟通、协调,给了我们一个最周全和稳妥的答案。”岳远斌说,“这个过程中,我们接触到的上交所一线监管人员都专业、耐心、务实地为公司指导和解决问题,服务态度令人感动,切实做到了‘精准监管、柔性服务’。”

“对监管主业的针对性、有效性、专业性的专注,是一切监管服务的基础,其实也是“寓监管于服务”的最直观体现。”上述上交所公司监管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

迈开步子加快“行动力”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需要一线监管提供哪些支持,排忧解难又要解决哪些“症结”?走进公司会有最直观的感受。

从今年下半年起,上交所公司监管部门一批一线人员来到对口公司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说是走访,其实更类似于“现场答疑解惑”。对于走访调研,上交所前期进行了精心准备,走访人员首先梳理目标公司行业情况、公司经营状况和面临问题。如此“带着目标”的走访绝非走马观花,而是要解决问题。有些监管职责范围内的问题,能现场解决的就现场解决。至于现场解决不了的,也要记录在案,待返回后第一时间回复,不能一拖了之。

“监管资源虽然紧张、有限,但基层一线人员重启上市公司走访不是无用之功和形式大于实质的表姿态。交易所针对信息披露的一线监管虽然是非现场的形式,但搞监管必须两耳多闻,两眼多看,走出去才能对实体企业有直观的感受,从交易所大楼到厂房、工地、田间地头,这是上交所开门搞监管非常重要的一步。”上述上交所公司监管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

另一大体现“行动力”的专项服务是领导班子搭建了上市公司“专项服务小组”,前期已分别前往浙江、山东、江苏同地方政府负责人、企业负责人沟通,同时通过调研公司,进一步了解风险公司动向。

上交所公司监管部门相关负责人负责人还介绍,积极走访上市公司是践行提高上市公司服务质量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实地考察,监管有了更感性的认识,有助于更加地深入了解企业所处的困境、遇到的问题,而且,走访不务虚功,上交所会在第一时间拿出解决方案回馈给公司。

重心下移增进“凝聚力”

南山铝业董秘隋冠男最近参加了一次上交所组织的行业监管交流会,评价不错。“行业通气会能及时了解市场监管动态,规避日常生产经营及项目运作过程中的相关风险;同时能够促进同行业之间的沟通、学习,及时了解市场动向;其实,上交所也能从企业了解不同行业的特点,让监管和服务更快速、有效。”

行业监管交流会重点聚焦不同行业,主要分析研判公司及所处行业近年的发展状况。通过同各行业公司“接地气”地交流,收集到的公司所提建议意见也十分具有现实意义:上市公司针对个别行业信息披露内容过细成本过高、国企股权激励政策、A+H股公司两地信披差异、并购重组政策等事项都有很多话说。而通过交流会,一线监管将会认真研究落实和改进,并及时反馈各公司。

另一种形式则更为日常——“服务通气会”。监管员同公司用电话通气构建和监管对象的“互动日常”。工作作风态度、最近监管动向、公司建议和近期疑问在“云端”传递,良好的沟通互信氛围在现实中逐步形成。据了解,不限于线上沟通,未来定期的“线下服务沟通机制”也将在筹划之中。

岳远斌说,通过日常一线监管沟通和定期组织上市公司服务通气会,交易所及时向上市公司传达最新工作动态、征集工作建议,搭建了有效的交易所和上市公司的沟通渠道,使上市公司觉得非常亲切,个别沟通、服务通气会、微信群等交流方式,极大拉近了交易所与上市公司的距离。

将更多参与者拉入到服务的“辐射圈”,服务好每一家上市公司的“小目标”的背后,暗含共建资本市场“生态圈”的长远计划。以公司为切入,走访、沟通、联系等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市场各方逐步消除信息不对称、拉近距离的过程,共识一旦凝聚,事情办起来更简便一点、不必要的管制更少一点、市场化的步子迈得更大一点,为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松松土”“除除草”。

如今,因为监管服务的“小目标”带来的实惠,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加入到这个“朋友圈”。大元泵业董秘俞文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切身感受:“在与上交所的日常工作联系中,上交所既是承担了资本市场一线监管职能的自律组织,同时也是最专业、最具效率的具有某种意义上的社会公共职能属性的服务机构。”

服务是监管工作的一扇窗,更是一面镜。“服务所提供的视角,同过往的监管视角并不矛盾,恰恰相反,这是一种非常珍贵的补充。服务是一面监管自我反省,并不断完善进化的镜子,以免监管陷入对技术主义的过度追求而忽略了真实的呼声。”有业内人士表示。

理性专业的监管在加入了感性直观的服务之后并未因此消解,反而发挥出“1+1大于2”的效果,共同推动了一线监管同企业相生相融,资本市场助力实体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施工图”细节被一一填充,让高质量发展的画卷变得饱满而富有生命力。


编辑:穆皓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穆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