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分析】并购市场正迎来“黄金期” 须着重内生增长投机机遇

新华财经北京9月20日电(记者 闫鹏)在2019年10月并购重组新规出炉后,今年A股并购市场暖意融融,利用并购重组扩大市场份额已成为趋势。业内专家在近日举行的第十七届中国并购年会上指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全球原有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面临着重构,并购正迎来突破和发展的黄金期,须着重内生增长与进步的投资机会,这将为提升我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的价值发挥重要作用。

并购市场正迎来“黄金期”

“实现顺畅且有效的循环,需要产业升级、企业重组,而并购正是有效的途径和手段,现在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通过并购提升创新能力、增强竞争力。近年来,民营企业在国内并购和海外交易并购的数量分别占到90%和75%的份额,已经成为我国并购市场的重要力量。”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黄荣说。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日渐回暖。据上海浦发银行统计,2020年1-6月,有60家上市公司已完成重大资产并购,涉及金额3860亿元,并购交易数量和金额均实现大幅增长。同时,中概股的回归为跨境并购重组也提供越来越多新的机遇。

此外,随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的通过实施,国企改革迎来了新的发展格局。一方面国有企业将借助资本市场并购重组,实现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另一方面,通过并购重组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将有利于盘活国有企业的存量资产。上海浦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8月底,A股市场共发生了国企并购重组421起,目前已经完成的有106起。

“双循环新格局下中国正迎来市场与结构重组的黄金期。”全联并购公会创始会长王巍表示,国内大循环需要打破区域和行业的行政割据,将重组和提升跨地区跨行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而国际大循环中需要培育进口替代产业,重组出口产业,以更主动的态度加入全球化和引领全球化,这也将迎来产业和市场重新再造机遇。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董事长郑杨表示,当前尽管我国已经是全世界工业门类最齐全、制造能力最强的国家,但是高端工艺、技术、设备、软件等研发制造能力薄弱,依然面临被卡脖子的风险。科技企业需要通过并购重组构建完整的新兴产业生态,推动形成国内科技大循环,在此背景下科技、产业、金融三者之间的协同融合发展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

并购风险如何“精准拆弹”

尽管资产并购重组在双循环背景下前景广阔,但仍面临着不良资产处置和风险防范化解问题,如何“精准拆弹”成为市场普遍关心问题。

原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认为,在当前全球资产加速流动、轮动以及通胀的背景下,进行兼并收购应富有远见,需着重业务中的内生增长机会,同时应从客户体验和价值增长出发,在具备长远管控风险能力的前提下,针对自身战略需求进行并购,从而完成经济和社会的合成效应。

“并购实际上是对我们经济运行中的一些资源的重组、整合乃至优化,而不良资产本身就是一种配置不当的资源。对不同形态的不良资产应该采取不同的处置方案,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按照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来处理。”银保监会特邀顾问、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说。

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霍学文表示,金融科技是解决不良资产处置行业痛点的重要抓手。比如不良资产存在信息不对称、非标、跨区域处置难度大等特点,大数据就可以对不良资产进行图谱式的分析,用于消费信贷领域中对逾期失联债务人的查找。此外,金融科技是不良资产处置升级的核心驱动力、规范的重要支撑以及监管的有效手段。

私募股权成并购市场生力军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各类型金融机构服务日渐齐全,在并购市场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头部的私募股权投资(PE)成为参与或主导境内外大型产业类并购项目的生力军,如何发挥它们的作用至关重要。

郑杨表示,商业银行应该在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上着眼长远、苦练内功,加强行业研究,提升业务能力,并且以开放的姿态应对竞争,强化与券商、PE、VC、律所等各类机构的业务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生态圈,抢抓并分享并购业务的机遇,共同实现并购金融服务的资本飞跃和提升。

“资产并购须要营造更好的市场化股权基金发展环境。”全联并购公会党委书记、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徐林认为,一是要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和企业考核制度,让更多长期性资金能够作为股权基金出资人;二是应构建多层次更加便利的股权交易环境,为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企业产业链优化并购和股权投资退出搭建平台、拓展通道;三是推动宽严适度的行业监管制度建设,减少股权投资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

此外,徐林认为,考虑到大力发展政府性引导基金具有局限性和扭曲价格等问题,政府资金应强化对基础研究和高风险企业研发活动的支持,各类股权投资基金更多促进科研成果的市场化应用和创业活动。


编辑:翟卓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翟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