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就业 缓解低收入人群生活压力

记者 杜雨萌

“贩夫走卒、引车卖浆,是古已有之的职业。”在北京大学数字金融个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王靖一看来,活跃的个体经济既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牵扯着数以亿计人的生计问题。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稍早前,中央文明办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的测评指标中,就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而这也被看作是放宽搞好地摊经济的积极信号。

随后,包括成都、西安、杭州、长沙、青岛、许昌等地更是陆续提出放开地摊经济和夜间经济,鼓励失业、下岗等人群出门摆摊。

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地摊经济”本身就是“夜经济”的重要形式,有助于进一步激活“夜经济”,让“夜经济”更加丰富多彩,且更具生机和活力。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具有特殊的意义。

董希淼称,摆地摊多为下岗职工和务工人员灵活就业的一种方式,而发展地摊经济无疑能缓解当前一部分的就业压力;其次,由于摆地摊相对成本较低且风险较小,所以一定程度上又能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助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再者,受地摊商品价格相对较低且购买便捷等特点,发展地摊经济还能满足居民群众的日常消费需求,助力提高城市活力。

尽管得益于地摊经济就业门槛低、商品价格低等特点,使其在促消费、保居民就业方面拥有独特优势,但这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也意味着将面临新的管理考验。

“如果是无序的发展地摊经济,这势必会影响到城市的交通秩序、市容市貌以及居民生活。”董希淼认为,对于地摊经济的管理,一定要加强引导,使其有序发展。比如从金融角度来看,是否也可以研究将“路边摊”“夫妻店”等经营主体纳入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支持范畴,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合适的产品和服务,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进而为地摊经济有序发展提供帮助。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穆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