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建设和上市公司提质是同一个跑道

张 歆

提及品牌,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一件心仪已久商品的“冠名权”。然而,仔细思考消费行为背后的产业逻辑可以发现,品牌并不单纯是商标的无形价值,而更多的是生产要素的厚积薄发。

近日,云上2020年中国品牌日活动拉开帷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活动批示指出,加强品牌建设,不断提升中国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影响力,是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

笔者认为,品牌是生产要素通过产品流通创造的财富溢价,也是质量、竞争力和社会责任的综合体;有趣的是,如果将品牌的理念折射于A股市场投资行为可以发现,对上市公司的投资其实也是对其“品牌估值”的判断和展示。两者实际上处于同一个跑道。A股市场对于品牌提升有着明确的撬动力。

首先,品牌是一国经济的软实力,品牌建设并非单纯的企业生产经营行为,而是关系到经济产业结构转型、核心竞争力提升、韧性增强的重要举措。

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时提出了“三个转变”: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可以说,“三个转变”清晰明确的指引中国制造、中国产能进行着一次或多次升维。在今年抗击疫情过程中,中国经济经受考验,但也显示出巨大的韧性,其硬核之处正在于中国产能的高效、有序恢复。

事实上,中国产能和消费的重启,离不开中国品牌的担当:无论是传统行业品牌的稳定市场举措,还是以新经济为代表的新品牌快速响应,都实现了生产要素的快速运转,激发了经济肌体的活力,提升了中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品牌不仅是一个产品的标识,更包含了消费过程中的一份信任溢价,这一点与A股市场投资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品牌二字,仅从字面来看已经显示了信任和责任担当之意——“品”字形似鼎器,包含三个 “口”,有一言九鼎之感;而“牌”字从古至今一直有凭证、信物之意。可以说,品牌意味着消费者心甘情愿的支付相应“溢价”。

对于A股市场而言,虽然是“资本多数决”,但投资者也能够通过自己的每一次买入表达信任——也可以理解为对“品牌估值”的认可。这种估值与持股数量无关,即便是主板市场买入限定的最少100股,可能已经是新手投资者的全部投资,代表了其对公司品牌估值的期待;可能是资深投资者的一次试水,容纳了他对于最新品牌估值的判断;也可能是投资者为了能够参加股东大会,近距离印证品牌估值的一个手段。

第三,正因为内涵相通相似,A股市场在实体经济品牌建设中具备天然优势,有着显著的乘数效应。

笔者身边有着很多有趣的小故事,将品牌和投资进行了双向连接。例如,有消费者买入家电上市公司产品后“路转粉”——客户变股东;也有股民投资上市公司后,对其产品关注度提升并实现“股东变客户”。笔者认为,双向转变的关键就是在“品牌”,即产品品牌和投资品牌的切换。在“粉丝经济”的强大助推下,这种切换不是简单的做加法,而是将黏性客户的购买力和投融资行为的撬动力相乘,实现指数级增长。

此外,随着A股市场改革不断深入,其对于品牌的服务力度也将加大。例如,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为科创企业的融资和品牌提升提供了契机,而即将落地的创业板改革,也有望为中国经济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更优质的投融资服务。当然,企业在品牌升级的同时,也将提升A股市场的品牌美誉度,实现良性循环。

A股上市公司是最具中国经济代表性的群体,涵盖了国民经济全部90个行业大类,实体上市公司利润总额相当于同期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近四成。随着品牌建设进一步形成全社会的实际行动,我们有理由期待A股上市公司质量实现质的飞跃。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穆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