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基建相关领域投资或达万亿元 城投受益显著

新华财经上海4月26日电(记者 杨溢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新基建”被屡次提及,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之一,业界普遍预计,2020年相关领域的投资规模或达万亿元级别。

受此影响,城投企业作为基建领域的“老牌”承接主体,料在政策红利释放之际,迎来新的转型发展契机。

城投企业料持续受益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发展司司长伍浩在20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目前看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

不可否认,“新基建”领域市场空间广阔。而拥有丰富传统基建项目承接经验的城投企业,料在成为“新基建债券”发行“主力军”的同时,稳坐分享政策红利的第一梯队。

券商提供的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投向“新基建”领域的信用债共47只,涉及金额685.76亿元。分行业看,城投企业是“新基建债券”的主要发行主体,累计涉及金额417.66亿元,占比61%。而按不同领域划分,投向城际高铁和城际轨交的资金规模最大,涉及金额636亿元,占比逾9成;投向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主要为物流)和人工智能领域的金额分别为28.30亿元、13.46亿元、8亿元;投向5G网络(相关领域技术门槛很高)。

步入2020年,“新基建债券”的发行有所提速。截至4月12日,今年已累计发行“新基建债券”97.8亿元,其中城投债91.5亿元,非城投债6.3亿元,较2019年同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资金主要投向仍为城际高铁和城际轨交。

“城投企业在铁路建设和轨道交通建设方面参与较多,经验丰富,虽然此类项目投资回收期偏长,但运营期间现金流稳定,整体风险较小,预计未来该领域仍是城投企业参与'新基建’的主要方向。”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固收分析师刘毅认为,“不仅如此,在2020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投向'新基建’规模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不排除城投企业作为部分项目承接方参与其中的可能。总之,主客观因素都决定了城投企业将更多地参与到'新基建’项目中去。”

融资规模进一步攀升

“考虑到推进企业全面复工及助力稳增长的迫切需求,同时结合年内地方债到期压力等因素,全年专项债发行规模或超4万亿元,新增专项债额度或为3.5万亿元。”中诚信国际研究院副院长袁海霞表示,“与此同时,若3.5万亿元的新增专项债全部投向基建领域,那么预计可撬动基建投资近6万亿元,拉动名义GDP增速约4.7个百分点,其中投向'新基建’领域的专项债料达0.29万亿元,可拉动'新基建’投资0.45万亿元。”

无疑,在国内外疫情持续发酵的大背景下,管理层通过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维稳基本面并谋求经济结构改善的意图明确,而“新基建”作为有力抓手,其融资在诸多相关政策的驱动下逐步发力实为大势所趋。

“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的显著扩容在助力基建投资加码的同时,也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城投企业的再融资环境,降低其存量债务风险。”一位券商交易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称。

“我们也认为,鉴于城投公司在落实基建项目方面将发挥较为积极的作用——城投公司对地方政府仍具有重要性,则未来几个月,预计城投债的发行规模也将进一步增长。”穆迪企业融资部副董事总经理钟汶权说。

穆迪提供的数据显示,2019年境内城投债发行总额达3.4万亿元,较2018年增长36%。

“发行强劲反映了政策的支持态度。”钟汶权坦言,“同时,城投净融资规模从2017年的低点逐步回升,亦表明支持城投公司基建投资的新资金有所增加。可以看到,2020年第一季度境内城投债发行总额为9330亿元,即使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发行额同比仍增长了7.6%。我们预计未来几个月,城投债的发行额将进一步增长,因为中国计划加大基建投资力度以弱化疫情对经济所产生的负面冲击。”

板块内部或继续分化

尽管现阶段不论是政策面,还是资金面,均有利于城投平台的债务接续和滚存,但考虑到板块内部的资质分化较大,信用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对于局部风险依旧不应放松警惕。

事实上,3月以来城投板块利差整体走扩,中低等级回调更为显著,这也说明市场对敏感区域及低资质平台的态度始终较为谨慎。

来自中金公司的研究观点指出,城投板块前期收益率累积下行幅度较大、性价比有所降低,行业利差继续压缩已面临一定阻力。另一方面,高等级各券调整幅度相对较小,而AA等低评级各券调整幅度较大,或与疫情背景下地方财政压力攀升,市场预期部分所在区域财力较弱、企业自身重要性较低平台能够获得地方支持力度可能下降息息相关。

展望后续,包括中诚信国际政府公共评级部评级总监王钧在内的多位专家判断,城投板块的区域风险分化会进一步加剧。

记者注意到,在2019年发行的境内城投债中,74%由国内评级为AAA和AA+的城投公司发行。不仅如此,虽然2019年境内所有城投债的加权平均票面利率低于2018年水平,可AAA和AA评级城投公司之间的加权平均票面利率差距自2017年以来持续扩大,各主体之间的信用差距由此可窥一斑。

“大浪淘沙,企业信用资质分化加剧无可避免。”刘毅表示,“展望后续,对于市场化转型比较成功,并提早布局的城投企业来说,其项目经验和技术能力或能够与'新基建’相适配,并进一步把握转型的良机;相反,对于转型进程较慢的城投企业而言,其可能会在'新基建’浪潮中被淘汰出局。”

当然,除了警惕板块内部的尾部风险之外,在城投企业加快布局“新基建”的当下,还建议各机构对如下风险予以警惕。

首先,谨防“蹭热点”引发的风险。对于大部分城投企业来说,其对“新基建”(尤其是5G)并不熟悉,项目运作经验匮乏,若不考虑实际情况,加快上马“新基建”项目,容易造成能力与项目要求不匹配的状况,反而会拖累企业发展。

其次,需防范隐性债务的新增风险。受疫情发酵影响,基建稳增长的需求更为迫切,近期城投融资环境边际放松,“新基建”项目作为国家重点鼓励的方向,审批及融资更为便捷。城投企业在参与“新基建”时,需明确项目责任主体,防止违规融资增加隐性债务负担。

编辑:王春霞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穆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