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研发稳妥推进 将成人民币国际化重要推动力量

记者 刘 琪

近年来,我国央行法定数字货币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的研发进展一直备受关注。近期网上流传出一张央行数字货币的内测截图,同时还有消息称“DC/EP将首先在四个试点城市进行测试,从本月开始,上述城市的部分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工资、补贴将通过DC/EP发放”,让人不禁猜测:数字货币马上就要落地了吗?

对此,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当前网传DC/EP信息为技术研发过程中的测试内容,并不意味着数字人民币正式落地发行。数字人民币目前的封闭测试不会对测试环境之外的人民币发行流通体系、金融市场和社会经济带来影响。

数字货币渐行渐近

虽然数字人民币目前还没有落地,但毫无疑问的是,数字货币前进的脚步不断加速,离我们越来越近了。2014年,时任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法定数字货币的研发;2017年,央行成立数字货币研究机构。

从当前的进展来看,据前述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数字人民币研发工作正在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体系在坚持双层运营、M0替代、可控匿名的前提下,基本完成顶层设计、标准制定、功能研发、联调测试等工作,并遵循稳步、安全、可控、创新、实用原则,当前阶段先行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以及未来的冬奥场景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以不断优化和完善功能。

应如何理解央行的DC/EP?“DC/EP的本质是纸币和硬币的替代,只不过实现了形态的数字化。随着第三方支付的快速发展,我国正在逐渐步入‘无现金时代’,然而在这种非现金的支付方式中,需要对银行账户进行绑定,使用的货币也是所谓的‘电子货币’,所依托的基础仍然是纸币和硬币,只不过通过互联网等方式进行完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而数字货币则不仅跳脱了银行账户的限制,更是在技术的加持下实现了安全性、保密性和稳定性的提升。

数字化货币与现金长期共存

那么,未来数字化货币是否会完全取代纸质货币?苏宁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薛洪言认为,央行数字货币对现金有一定的替代作用,但央行数字货币与现金仍会长期并存。央行数字货币对现金的替代性根本上取决于用户的选择,央行数字货币上述优点能发挥多少,还要看社会大众的接受度,整体上应该是个长期演化、持续渗透的过程。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如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已非常成熟,用户普及度也相当高。因此,央行数字货币的支付方式于用户而言与其他第三方支付来说会有何差异,是否会对当前的支付体系产生影响?

“央行数字货币是货币层面的创新,而第三方支付只是支付手段便捷性上的创新,相比第三方支付,央行数字货币属于底层创新,其对整个金融体系和支付清算体系的潜在影响要大得多。”薛洪言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就普通用户的支付体验而言,由于央行数字货币采用双层运营机制,用户仍需要与金融机构打交道,所以在支付体验上与现有的移动支付不会有明显区别。

薛洪言认为,第三方支付的强大,在于便捷地将银行账户与场景连接在一起,银行补短板,主要在补场景的短板。而理论上,只要用户和商户都开通了央行数字货币钱包,基于双方的身份信息就可以直接实现资金的转移,不再需要第三方支付工具的桥梁嫁接作用,所以,随着央行数字货币的普及,很可能重塑现有的移动支付市场格局。

数字货币加速人民币国际化

对于人民币国际化而言,DC/EP也意义重大。据了解,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上线之前,人民币跨境清结算高度依赖美国的SWIFT系统和CHIPS。但高度依赖SWIFT和CHIPS系统存在一定风险,及高收费、低效率等缺陷。

“人民币的国际化有三个重要条件,一是人民币在境外有一定的流通度,二是在国际贸易中以人民结算的交易要达到一定的比重,三是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投资工具。”盘和林表示,而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数字货币与金融具有天然的融合性,使用数字货币将会极大提高跨境结算的速度,其安全性也比传统跨境结算高得多。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海外资本的扩张,DC/EP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穆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