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鹰基金杨刚:对A股谨慎乐观  在价值便宜的时候买入

新华财经北京4月2日电金鹰基金研究部总经理杨刚2日做客今日头条财经频道和新华财经线上访谈栏目《投基方法论》,详解近期资本市场热门问题。

嘉宾简介:杨刚,1996年7月至2001年4月就职于大鹏证券综合研究所,历任高级研究员和部门主管;2001年5月至2009年3月就职于平安证券综合研究所,历任高级研究员、部门主管和副所长;2009年4月至2010年4月就职于平安证券资产管理部,担任执行总经理;2010年5月加入金鹰基金,先后任研究部总监、投资决策委员会委员、专户投资事业部总监、首席策略分析师等职位,现任研究部总经理。

问:在全球抗疫形势依然严峻的当下,你对现在市场是悲观还是乐观呢?

杨刚:我们认为,目前无需无须过度的紧张、悲观甚至恐慌。

一方面,在成功赢得第一阶段抗疫工作的胜利之后,中国已相对具有更有利和更安全的环境。控制住复工过程中的可能反弹、严防输入型病例的潜在冲击,国内出现疫情再次升温的概率不大。

另一方面,尽管目前欧美疫情的形势仍然严峻,但也要看到可能的乐观因素。在经过前期准备不足和应对失当之后,面对新冠疫情的快速扩散,欧美各主要国家均已将抗击疫情作为首当其冲的重要工作。国家力量的强力调度和更严管控,防疫策略和应对方式的重大调整,重要资源的重新补足和协调增进,普通民众由不理解不服从到转而配合、支持政府的严管措施,对中国抗疫经验的学习借鉴和诊疗方法的不断改进等,或都将令全球各国的抗疫形势出现较大程度的改观。

上周召开的G20视频峰会发表重磅联合声明:要不惜一切代价应对疫情冲击,要加强全球团结和国际合作。在人类与病毒殊死搏斗的这样一个特殊战场,增进协同、共同应对无疑是全人类唯一正确的选择。各国间前所未有的协同、合作和互助,将是人类最终战胜新冠病毒的一大利器。

其次,尽管目前欧美国家每日确诊病例数仍呈现着指数式的上升,且绝对数已相当庞大,但从中国尤其武汉/湖北前期成功抗疫的艰苦历程看,病患数的增加仍有其一般性的规律。即便是作为全球新“震中”的美国,即便目前每日新增确诊的绝对量仍十分惊人,但数据仍大体遵循着相似的规律。

问:这场新冠疫情的爆发,对A股市场的影响,你怎么看?

杨刚:尽管近期受到海外疫情扩散及全球主要股市深度调整的影响,但A股市场跌幅远小于海外市场,已体现出较明显的抗跌性和避风港特征。作为全球最先遭受新股疫情冲击及最先基本完成对疫情的第一阶段防御的国度,尽管最近2个月A股市场波动性在显著加大,但截止到3月27日,A股市场在全球的总体表现仍属相当亮眼。开年至今,创业板指仍涨5.88%,上证指数虽跌9.11%,但同期道指仍跌24.2%,纳指跌16.4%。欧洲市场普跌25%+,恒指累计跌16.7%,亚洲其它重要市场跌幅在20%上下。

至于人民币汇率,今年以来整体表现仍属坚挺。前期,受海外疫情扩散及国际原油价格暴跌的双重影响,美股一度出现持续的大跌。流动性紧张导致国际投资者纷纷抛弃各类风险资产,甚至也不得不抛弃作为传统避险资产的黄金的背景下,美元作为全球最主要的储备和流通货币,因需求的短期大增而一度出现紧缺的状况,导致美元指数一度飙升至103的短期高位,人民币汇率也随着出现短暂波动,但总体跌幅远低于全球其他的主要货币。而在离岸美元的紧张态势消除之后,人民币汇率也迅速企稳回升。开年迄今(至3月27日),美元指数累计上涨1.94%,美元对离岸人民币汇率升1.88%,几乎完全一致。

另外,去年以来持续流入的北上资金,在这轮美股暴跌的过程中,出现了较明显的回流。但在美股相对企稳后,又开始出现一定幅度的反向,显示A股市场对其仍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问:海外疫情的急速扩散,及由此导致的欧美股市的大跌,对A股的冲击还会有多大?A股的投资该如何应对?

杨刚:对于A股市场,我们坚持认为,从全年的角度看,仍可保持谨慎乐观的积极心态。关键在于,以下的几个重要投资逻辑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货币宽松、资产荒、股市政策支持、房市向股市切换、中国资产吸引力的提升等。当然,我们做出上述相对乐观判断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认为在全球各国的协同配合下,疫情在年内能够得到成功的有效控制。在这样的情景假设下,我们继续建议投资者暂以适度的逆向投资的操作思路,或结合定投策略,以克服人性的恐惧和贪婪。

问:A股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调整,你认为何时到“底部”呢?

杨刚:这个问题可以借用”美国投资大师、橡树资本的创始人霍华德.马克斯先生致其客户的最新观点参考:“底部”是复苏开始的前一天,因此,市场何时触底根本无从得知……橡树明确拒绝等待触底的想法;我们会在价值便宜的时候买入;虽然没有办法断言市场即将触底,但实现以折扣价格买入资产的种种条件确实正在成真。

问:你看好哪些投资方向及板块呢?

杨刚:当下,建议继续重点关注一季报负面冲击小及可能“受益于”疫情的板块。此外,复工过程中受益涨价的中下游行业,通胀受益板块,以及稳增长的新旧基建、可能政策正面影响下的汽车、地产、家电等板块,都可更多关注。

长期,我们仍然对产业景气周期改善的行业保持乐观。关注5G通信及物联网、在线消费和娱乐、电子、半导体、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科技创新型产业。

问:为何在中国费时两月、举国抗疫的“示范效应”之下,海外仍普遍遭受到疫情的二次冲击且形势更为严重?

杨刚:新冠病毒的“狡猾”(较高的传染性、隐蔽性),前期海外国家较普遍的忽视(视为大号流感、重在群体防疫、担心对经济/股市等的冲击而刻意淡化)、文化习俗的差别(民众不愿戴口罩、崇尚自在生活、抵制管制/隔离)、体机制的迥异(小政府、大市场下,政策执行力不强、协同能力有限)、抗疫资源的不足(医护人员、口罩等基本防护手段、呼吸机等救助设施缺乏)……上述种种原因,不一而足。

问:这场新冠疫情的爆发,是否将直接、间接推动着全球秩序的新一轮重建?

杨刚:对此,我们也暂无清晰的答案。不过,已有几个大体可见的趋势,我们也在此大胆做个简单预判。

其一,是中国举全国之力,协同抗疫并基本取得第一阶段成功的鲜活示例,正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民众的理解和赞同,尤其在海外疫情持续蔓延和爆发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国家,也正在学习中国抗疫的成功做法。这样的耐人寻味的积极变化,或可对未来的全球治理带来新的思考和尝试。

其次,是对中国产业链的影响。疫情之初,对中国产业链上可能遭受的海内外供需层面的双重打击,投资界一直颇为担忧。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一方面实际影响的确客观存在,某些领域、某些行业还相当严重。但另一方面,中国在产业链上的优势和韧性,中国企业在全球大变局下对新机遇的快速把握,也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所谓的危中有机。

典型的,如在全球疫情快速扩散之下,中国对医用口罩、手套、温度计、手术服、呼吸机、检测计、洗手液等众多全球急需的相关医护用品的快速生产和响应能力;在全球产业链饱受疫情冲击而中国快速进入平稳期后,相关的制造业产业群所具备的整体协作优势;因海外疫情爆发导致原材料供给受限情况下,国内优质产品、相近技术快速崛起而带来的所谓国产替代的可能机会;疫情催生的全球网络需求剧增与现有设施供给不足矛盾凸显之下,具备领先优势的中国通讯行业的新机会;在线教育需求提升下,钉钉等发展迅猛。

再次,是中国资产吸引力的上升。相对稳定的制度环境、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国内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优势、丰富的工程师红利和熟练的产业工人、勤奋踏实而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普罗大众……这些,都是构成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中国资产吸引力不断提升的关键因素。

因新冠疫情这只“黑天鹅”对全球经济、秩序、制度、文化、供应链、国与国关系、民众信心等诸多方面的巨大冲击,极有可能带来新一轮全球秩序的艰难重建。而在这个过程中,已有一定先发优势和较好底蕴的中国,坚定按自己的方式做好自己的事,在未来崭新的世界秩序下,也大概率会占据不错的身位。

问:有关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层面的冲击程度,有人以2008年对比,你怎么看?

杨刚:首先,突发事件造成的全球冲击力、“灾害”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各国政府被迫积极、协同应对的程度等诸多方面,当下情形与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相比,确有较多相似之处。但也有较多的实质性差异。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始于次贷危机,雷曼破产加剧危机深化并最终冲击到全球金融市场。而这一次,新冠疫情的爆发,本是在金融世界之外发生的事情,但它短时间内同样在全球金融市场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这一点,也是与87年美股股灾同样的差异所在)。

从应对层面上看,面对危机场景,全球主要国家此次基本都选择积极应对,以图尽快缓解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巨大负面影响。不过,对于08年那次发端于金融市场本身的危机,政策的应对尽管不容易,但只要确定明确方向,加强协同,果断实施,危机还是能比较快地得到实质性缓解。但这一次,尽管各国的政策应对同样需要明确、快速、果断及加强协同,但疫情的控制,却远在相关的经济、金融政策掌控之外,因此要相对复杂、困难得多。

问:你觉得本次疫情比2008年金融危机的难点在什么地方?

杨刚:当下各国间的协调也远非08年那么容易。严重的疫情之下,更需要作为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国家,尽量减少冷战的陈词,放低对峙的腔调和收敛对不同体制的攻击。这样的氛围之下,全球各国间的合作协同,才更为有效。不久前G20会议上的元首宣言,当是缩减分歧、共同抗疫的一个重要标志。

仅就目前的形势判断,这一轮始于自然灾害但迅速冲击到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的重大危机,将向什么方向演变,首先取决于疫情的最终控制情况,其次则与各国政府的应对和协同密切相关。至于后者,虽然不能直接作用于疫情的控制,但控制住了可能对金融体系造成的持续的巨大的冲击,则防止住了疫情可能造成的进一步的次生灾害。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以上为嘉宾访谈问答实录,仅代表被访者个人看法,不代表今日头条和新华财经观点。

编辑:刘玉龙 王媛媛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