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石投资首席执行官杨玲:8年穿越牛熊市 管理规模从1.5亿元发展为百亿元级私募

证券日报2019年06月10日09:18分类:基金

记者 王 宁 

作为少有“公转私”的杰出私募女性,可以说,杨玲是与行业共成长,任职星石投资首席执行官12年,在前8年的时间里,星石投资的管理规模从最初的1.5亿元迅速成长为头部私募,这与杨玲付出的心血息息相关。

日前,杨玲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专访时谈起了与基金的16年,从最初入行的公募行业,到后来的私募行业;从实习生到公司高管,从初创私募到头部私募;多年的从业经验,已经让她有了自己的处事风格,用她的话来说:“专注成就卓越,长期职业聚焦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二次创业”承担主要角色 

“我的职业生涯从没脱离过基金行业,在大学实习期就是在基金公司,毕业论文也与基金相关。从西安交大金融学专业毕业后,就进入了公募基金公司工作。”杨玲向《证券日报》说起自己的从业经历,早期的公募基金,如同2007年的私募基金市场,是个新兴行业,即使是在一线城市也并不为人所熟知。但是,使其执着选择基金行业的原因在于:一是尊重知识;高学历的人才很多,能够与一群优秀的人工作。二是充满朝气;年轻人多。三是市场化竞争;凭业绩说话,激励空间大。因此,虽然大部分同学毕业后选择去银行,但她选择了基金公司。

记者了解到,杨玲在公募基金期间,先后就职于兴业基金、工银瑞信基金、诺安基金,后两者当时均在筹备期。2007年,跟随前工银瑞信投资总监江晖共同创办阳光私募。杨玲介绍说,“这是一次需要承担主要管理角色的‘二次创业’,不仅要放弃公募的高薪待遇,还要面临行业前景的不确定性。”

杨玲表示,当时的私募行业,并没有明确规定纳入监管,与拿着金融牌照的公募基金相比,如同正规军与游击队,不仅管理规模小(当时行业规模仅为0.4万亿元),而且经常以“非法集资”的标签出现在公众视野。不过,由于有公募的从业经历,她对私募基金的行业前景充满预期:首先,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高净值人群的财富管理需求必将爆发;其次,私募有些制度优势,比如20%的业绩报酬是私募重要的收入,股东、基金经理、管理者“三合一”的机制,都会激励公司更注重业绩的增长,从而更能绑定与投资人的利益,也容易走得更远。

核心资产是人才和制度

现阶段,私募行业正处于量变时期,行业管理规模正呈现快速扩张阶段。在杨玲看来,虽然目前行业已经有不少百亿级私募机构,但行业格局还没有固化,财富管理市场将迎来跨越性大发展的初期,私募行业也将有更好的机会,但同时也要认识到,行业发展大爆发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监管框架更系统和成熟;二是私募基金公司应始终保持竞争意识。

杨玲表示,资管新规后,私募行业进入螺旋式上升通道。随着低风险高收益的产品数量减少,客户群体由存款、类固收产品为主的理财习惯,被迫面向风险收益比更对称的主动管理型产品,客户对主动管理型产品的认知将逐步走出“盲区”。新的“认知时代”开启,过去规模增速有限的主动管理型产品,将迎来明确的增配趋势。同时,现在尽管有了多家百亿级私募,但私募行业的格局没有完全稳定,行业仍然有新锐加入;即使是百亿级私募公司,仍然要小心谨慎发展。

她表示,资产管理机构与其他公司有本质的不同,资产管理公司核心资产是人才和制度等综合实力。随着管理规模增加,为了保持稳定优质的投资管理能力,私募基金的投研团队必然要扩大,但不能是单纯人员的累加,而是要让其能高效凝聚。这也是公司一直在探索的方向。公司10个基金经理共同管理一只产品,为了保持一致的投资理念,采用梯队投研管理模式:人才培养上,采用自主培养的模式,设立了“研究员—高级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行业基金经理—类别基金经理—全行业基金经理”的梯队培养机制。此外,实行投研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基金经理既做研究也做投资,投研内部强调研究协作、决策独立。而在激励机制上,公司的梯队机制可上可下、竞争激烈,另外,通过合伙人机制稳定投研队伍,目前基金经理大部分为合伙人。

杨玲认为,私募公司的优势不在资金端,因此业务链条难以拉得很长,无法像银行、券商、公募一样铺设终端网点,只能坚守投资环节,和资金端合作。私募专注于投资领域,可以通过各种模式与银行理财子公司合作,可能成为一个方向。

“十余年的行业发展事实也证明,连年冠军很难做到。守正笃实,久久为功,行稳致远。” 杨玲表示。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穆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