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加码”的空间 还有多大?

证券日报2018年09月09日08:28分类:行业掘金

李宇嘉 

自1998年以来,我国经历了三轮大规模的基建投资潮,特别是2008年以来的10年,可谓基建投资的“黄金10年”。根据wind数据统计,过去10年基建投资年均同比增长19.3%,占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比重为24.5%。从2013年开始,基建投资占总投资比重从20%升至2017年的27%。近期,基建投资“再发力”,多地已公布下半年“补短板”重大项目投资计划,规模达到数万亿元;铁路机车车辆投资和相关基建加速推进,在此刺激下,业内预测2018年铁路固定资产投资额将重返8000亿元以上。值得关注的是,2017年8月份开始陷入停滞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审批,近期已重新启动,苏州和长春新一轮轨道交通规划已获发改委审批通过。今年,预计发行1.35万亿元的地方政府专项债,此前7个月发行量约1500亿元,剩余的1.2万亿元或在未来几个月内集中发行。

近日,银保监会发布76号,明确提出加大对资本金到位、运作规范的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的信贷投放;保险资金要发挥长期投资优势,通过债权、股权、股债结合、基金等多种形式,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重点工程和重要项目;按市场化原则满足融资平台公司的合理融资需求,对必要的在建项目要避免资金断供、工程烂尾。

但是,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基建“再加码”的空间有限。比如,以近年来发力迅猛的“铁公机”为例,2007年《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公路总里程达到300万公里以上,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31.25公里,其中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达到65万公里,高速公路10万公里左右,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占公路总里程的22%,高速公路占公路总里程的6.7%。根据交通运输部公布的《2017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2017年我国公路总里程477.35万公里,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49.72公里,均较2007年规划超出60%,二级以下公路建设过剩。

再看机场。根据中国民航局公布的《2017年民航机场生产统计公报》,2017年我国境内民用航空(颁证)机场229个,定期通航的228个,全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1.5亿人次,同比增长12.9%。其中,旅客年吞吐量千万级别的机场32个,占全部旅客吞吐量约78.5%,而年吞吐量300万以下的机场高达179个,只占全部吞吐总量的8.9%。旅客吞吐量向“头部”机场集中明显,69个机场旅客吞吐量与当地常住人口比超过1,这些机场不仅满足当地居民出行需求,还吸纳吞吐其他城市旅客,而这69个机场吞吐量占到了全部吞吐量的90%,剩余160个机场仅占约10%。

每隔10年,我国就有一次基建大投资。1998年-1999年那一轮基建,尽管有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考虑,但客观讲,时值改革开放初期,招商引资如火如荼,城市化进程也快速开启,对基建有巨大需求。同时,长期计划框架下的“建设主导型”经济模式,积累的基建欠账很严重。但是,当时基建投资并不大,考虑到包括中央在内的各级政府收支困难,基建资金通过财政向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发行1000亿国债的方式筹集,重点投向五个领域,即农田水利、交通通信、地下管网、城乡电网、直属储备粮库,其中358亿元投向农田水利(考虑到1998年洪灾)。

2008年-2009年,国家启动“4万亿投资”,从此开启长达10年(2008年-2017年)以大项目为主的“补欠账”基建投资,重点在基础设施(“铁公机”等)、灾后重建、民生工程(保障房、农村民生项目)、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社会事业(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根据长江证券研究统计,“铁公机”和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大项目占比超过56%。2008年基建投资增长22.7%,2009年增长42.2%,这10年(2008年-2017年)的平均增速达到19.3%。

目前,大项目为主的基建已到位,“要致富先修路”的观念应该改变了。基于激活内需和经济转型、建设包容性社会、解决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问题等,新基建的重点应在社会事业为主的“民生短板”上。比如,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0%,而农村仅10%左右;再比如,仅云南、贵州、陕西和甘肃等四省份,就有216个贫困县,所有欠发达地区供气和供暖、基层医疗等设施存在巨大短板;比如,发达或人口密集区,排涝管网、地下综合管廊,轨道交通连接外围及都市圈公共服务一体化,信息和物流及5G等新产业,都对基建有巨大需求。

从过往经验看,基建投资扩大往往和楼市繁荣联系在一起。一方面,有一定现金流支撑的基建项目(比如“铁公机”),地方出资部分往往要靠政府性基金,土地出让金占政府性基金80%以上;另一方面,房地产对地方税收直接贡献率近20%,间接贡献至少30%以上,公共属性强的基建项目(比如地下管网),预算出资部分也间接依赖楼市。

本轮基建重点是精准脱贫、乡村振兴、新型基建、生态环保等社会事业“补短板”。近年来,财政投放结构趋于优化,以交通为代表的传统基建投放下降,社会事业“补短板”投放回升。根据长江证券的研究数据,2018年上半年,财政支出增速排前面的是扶贫、科技、债务偿还、节能、社保就业和医疗卫生等,增速分别为39.7%、25.4%、19.0%、16.3%、11.3%和9.8%。另外,楼市调控全面加强,政策和资金紧缩,搭建起了基建和楼市之间的“防火墙”。因此,从“铁公机”到“补短板”,基建“加码”的空间还很大。(作者单位: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穆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