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市场动态 > 数字普惠金融在分享经济中的角色与担当

数字普惠金融在分享经济中的角色与担当

证券日报2017年07月01日12:30分类:市场动态

核心提示: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把人们的目光聚焦到有关分享经济健康发展的问题上。

张光源 刘相波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把人们的目光聚焦到有关分享经济健康发展的问题上。剖析分享经济的发展理念,不难发现在“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可有所作为。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地缘广阔、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国家而言,如何优化资源配置一直困扰着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伴随着消费不断升级,闲置物品日益增多,在原有资源配置不均问题的基础上,又呈现出部分地区和群体资源过剩加剧的趋势。与此同时,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兴起,资源配置得以开始突破传统物理意义上的阻碍,配置的效率也有了极大的提升。这一切都在促使人们开始逐步实践分享的理念,推动分享经济成为经济发展周期中的一个新阶段。

金融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以其独特性成为资源配置中的关键,极大地影响着其他社会资源的流量和流速。然而资本天生的逐利性使得金融资源的配置问题往往事与愿违,如何在不同收入人群之间、不同发展水平区域之间、不同体量大小的企业之间兼顾金融资源分配的公平和效率,已成为实现分享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设想一下,如果金融资源只能做到“富裕人群分享”或是“大型企业分享”,抑或是“脱离实体经济的分享”,那么分享经济不仅难以健康发展,维持下去都是浮云。

基于分享经济的发展理念,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也许可以为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提供一条可行路径。这是因为,依托于互联网网络和通信服务、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数字普惠金融至少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助力分享经济。

第一,数字普惠金融提高了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为金融资源的供给方和需求方搭建了对接的平台。一方面是扩大金融资源的供给,特别是将原本利用率不高的金融资源进行整合。例如,目前在不断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中,互联网理财平台正在为他们的闲置金融资源创造着聚沙成塔、以小搏大的机会,哪怕很少的金融资源都可以参与到“分享”中去。另一方面是丰富了金融服务场景,突破了传统意义下金融服务的“熟人圈子”,为金融资源的需求方找到传统金融模式下难以获取的金融资源。

第二,数字普惠金融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尤其为偏远地区和落后地区带去金融服务。数字普惠金融利用移动通讯、网络等提供金融服务,改变了原有的服务提供方式,不论用户在偏远的农村地区还是在大城市,只需要借助电脑或手机即可获得金融服务,极大摆脱了固定营业网点的束缚。正是借助科技力量,数字普惠金融突破了原先传统金融发展不均的限制,实现“足不出户、网罗天下资源”。此外,有关研究还发现,越是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速度近来越是在加快。这说明,借助数字普惠金融,分享经济没准可以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提供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

第三,数字普惠金融降低了金融资源配置的成本,提升了服务的效率,践行了“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更经济、更多样、更便捷的服务”的分享理念。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范围依赖于其分支机构的数量和分布位置,服务范围和深度的扩大往往是以成本支出扩大为代价。成本的增加,最终将由每一个参与金融资源配置的对象“买单”。数字普惠金融凭借互联网边际成本递减和信息高速流动等特性,改变了传统金融服务所依赖的基础设施,降低金融资源配置的成本,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数字普惠金融在分享经济框架下可以助力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金融活则经济活,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数字普惠金融甚至能发挥打通分享经济“任督二脉”的作用。

事实上,数字普惠金融的实施,还可能会在分享理念的培养和分享行为的塑造上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是因为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已经深刻的影响人们的生活,依托于移动终端的金融资源配置行为,已悄然烙印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中。手机理财、手机支付、手机借贷等等数字普惠金融框架下的理念和行为正在成为分享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金融资源与其他资源还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对接,使得很多金融资源配置的方式延伸至其他领域,人们在配置其他资源的同时,也在优化着手中的金融资源,实现了良性互动与循环。展望未来,借助一部手机完成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大联通、大共享并非遥不可及。

(张光源就职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刘相波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穆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