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上市公司 > 东吴证券并购标的去年亏18亿港元

东吴证券并购标的去年亏18亿港元

经济参考报2016年08月05日09:59分类:上市公司

核心提示:继中信、海通等龙头券商之后,东吴证券近日也加快了在港的收购步伐。不过,由于并购标的业绩并不稳定,去年亏损高达18.7亿港元,且目前市值与收购价相差巨大,消息公布后,交易双方股价均出现大幅下跌。

对中资券商来说,在香港或新加坡设立全资子公司,再进行海外收购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资料照片

继中信、海通等龙头券商之后,东吴证券近日也加快了在港的收购步伐。不过,由于并购标的业绩并不稳定,去年亏损高达18.7亿港元,且目前市值与收购价相差巨大,消息公布后,交易双方股价均出现大幅下跌。

业内人士认为,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视野下,中资券商将持续受益,而内地券商也会越来越看重香港地区券商的资质。

 国际化战略再下一城 东吴抛10亿元收购计划

东吴证券日前发布公告称,全资子公司东吴证券(香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吴香港”)拟收购天顺证券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顺证券”)。东吴香港拟通过认购目标公司定向增发股份(或定向增发+收购部分老股)的方式控股目标公司,收购金额预计不超过10亿港元,收购完成后持有目标公司股份不低于51%。认购价格将由天顺证券集团及东吴香港通过协商,在签署正式认购协议时予以确定。

7月25日,东吴证券召开第三届董事会第三次临时会议,全票通过了《关于东吴证券(香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收购天顺证券集团有限公司的议案》,授权东吴证券经营管理层在不超过10亿港元的收购金额、收购完成后持有目标公司股份不低于51%的前提下,确定最终交易架构及定价。本次收购行为尚需获得中国证券监管机构、国资管理机构、目标公司股东以及香港监管机构等的审核批准。授权东吴证券经营管理层以及东吴香港向相关监管机构和主管部门办理有关报批或备案手续。

东吴证券称,收购香港地区上市券商的方式是东吴证券快速建立香港地区业务平台,实现证券业务的海外延伸,探索具有东吴证券特色的综合金融服务和国际化道路的较好选择。公司将通过东吴香港筹建海外服务平台,实施海外市场开发和产品开发,实现公司业务的海外延伸,提升公司知名度和特色服务水平,并充分利用香港地区市场的成熟产品、业务模式,结合内地创新资源,推进内地业务创新,进一步增强公司的整体竞争实力。

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以来,东吴证券在海外市场“动作”不断。2015年9月,东吴证券完成新加坡子公司设立,持股比例75%。今年1月30日,东吴证券公告称,近日,公司的新加坡子公司——东吴证券中新(新加坡)有限公司获得了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颁发的业务牌照,批准业务为基金管理,为海外客户提供财富管理服务。6月17日,东吴证券公告称,证监会已经核准其在香港地区设立东吴证券(香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港币1亿元。在7月25日的董事会会议上,董事会还同意向东吴香港增资10亿港元(注册资本增加至11亿港元)。

 巨亏+收购价远低市价  双方股价齐大跌

公开资料显示,天顺证券于1998年在港交所上市,前称北京御生堂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亚洲地区从事燃料、金属矿物、可循环再用金属物料及木材之供应及采购业务,亦于香港从事融资及证券投资业务,此后又更名为保兴资本控股有限公司,2015年8月又再度更名为天顺证券集团有限公司,2015年11月完成收购天顺证券及天顺期货,开始发展经纪及相关服务业务,目前分别持有天顺证券投资有限公司、天顺期货有限公司100%的股权。

从天顺证券财务数据来看,截至2015年3月31日的年度中,天顺证券实现营业收入3.04亿港元,同比下滑77.83%,实现净利润4.87亿港元,同比上升16.78%,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之后净利润为亏损1.09亿港元。而截至2016年3月31日的年度中,天顺证券实现营业收入5705万港元,同比下滑81%,实现净利润亏损18.7亿港元,同比下滑484.93%。截至报告期末,其总资产为22.12亿港元,总负债为7.95亿港元。财务报表显示,融资业务为天顺证券主要收入来源,2016年实现收入和税前利润0.17和0.18亿港元,同比增幅超过500%,业绩增长系融资规模提升;经纪收入和税前利润分别为0.36和-0.23亿港元;证券投资收入和税前利润为0.03和-15.00亿港元,投资亏损是业绩下滑的主因;未分配其他亏损3.56亿港元拖累业绩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在宣布该宗收购之后,东吴证券和天顺证券股票价格双双大跌。其中东吴证券8月1日A股价格大跌5.14%,收报于13.30元,天顺证券则大跌16%,收报于0.231港元。数据显示,截至8月4日收盘,天顺证券的总市值为34.22亿港元。按照东吴证券给出的10亿港元51%的股份计算,其收购价格仍有高达40%的折价空间。

券商掀“走出去”热潮 收购成主要途径

近年来,中资券商在海外收购动作频频,意图改变业务单一市场的格局。其主要形式则包括在港或新加坡设立子公司、在亚太地区合资成立证券公司,以及收购欧洲的投资银行等形式。

2007年,中信证券与美国投资银行Evercore Partners在港成立合资公司,开展与海外市场间的并购咨询服务。2013年,中信证券以12.52亿美元,收购了里昂证券100%的股权,成为首家控股海外跨国金融机构的中资金融机构。2015年初,中心镇馆宣布将收购KVB Kunlun Holdings Limited所持有的昆仑国际金融集团有限公司60%的股权,挺进外汇结算及外汇衍生品交易业务。

海通证券则在2009年收购香港大福证券、成为首家收购香港上市券商的内地企业后,在2014年11月又通过香港上市公司海通国际以2000万美元收购日本东京上市的独立证券研究机构Japaninvest。紧接着1个月之后,又以3.79亿欧元的价格向葡萄牙 Novo Banco公司收购圣灵投资银行。

2013年5月,国金证券宣布拟收购香港粤海证券公司99.99%的股权和粤海融资公司99.99%的股权。2015年3月国金证券对粤海证券及粤海融资的收购工作已正式完成。2015年1月,西南证券通过全资子公司西证国际。2015年6月,光大证券宣布已经完成收购新鸿基金融有限公司的股东协议,光大证券通过其全资控股公司光大证券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持有新鸿基金融70%股权,新鸿基金融成立于1969年,是香港本地最大的证券经纪商之一,主要业务涵盖财富管理、经纪业务和资本市场业务等。光大证券承诺,将尽最大努力在新鸿基收购完成后三年内,将包含新鸿基金融集团及光证(国际)业务或重大资产的香港业务进行单独上市。

海通国际执行委员会成员、资产管理业务主管章宜斌认为,券商板块首先受益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这一战略显然已确立为中国政府的长期战略目标,不会轻易改变,中资券商在香港的分支将是国际化的主要受益者。在券商板块,让少数有能力的市场领导者发展成为全球性的投资银行,是中国政府的重要发展目标之一。

[责任编辑:周婷(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