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记者手记并购题材需仔细甄别

■记者手记并购题材需仔细甄别

中国证券报2016年06月01日02:45分类:新华社报刊

□本报记者 官平

上市公司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可以有效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在国企改革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受到政策鼓励和支持。对于合法合规的并购重组行为,监管层提高工作效率,帮助实体企业抓住市场机会。但对于暗藏“猫腻”的并购重组,要严格监管,避免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近年来,上市公司兼并重组日趋活跃,大量优质资产通过并购重组进入上市公司,提升了上市公司整体质量。2014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交易金额达14500亿元,其中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交易金额占比为33.3%,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整体交易金额占比48.2%。

2016年以来资本市场并购重组热情不减,但值得注意的是,重组失败案例大幅增长。截至5月底,今年以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发生重大重组事件394起,涉及上市公司374家,交易总价值达到1.46万亿元。去年同期,两市上市公司共发生重大重组事件120起,不到今年同期数量的三分之一,全年发生重大重组453起,略高于今年前5个月。另外,今年以来有80家公司的重大重组最终以失败告终。

至于重组失败的原因,上市公司主动宣布终止重组或撤回相关申请文件、股东大会驳回重组计划、发审会未通过等是常见因素。

此外,高溢价甚至是超高溢价并购频频发生引人关注。在这些并购交易中,有些是跨行业超高溢价进行收购,有些则是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把自有的资产以超高价格装入上市公司。个别高溢价收购暗藏“猫腻”,甚至有向大股东进行利益输送的嫌疑。在近日终止的通策医疗收购海骏科技的案例中,收购标的预估增值率高达427.19%。标的资产与上市公司受同一实际控制人控制,换言之,实际控制人计划以高价把自己的资产装入上市公司。

市场对并购题材的炒作也该降降温。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到底如何,需要时间检验,也需要投资者睁大眼睛看清楚,相关公司的并购是炒作原因居多,还是真能帮助企业快速稳健成长。

部分上市公司借并购重组的手段来粉饰财报,也有上市公司“不务正业”利用并购重组来炒概念,为重组而重组,并没有把重组的根本目的放在经营上、放在提升业绩上。上述这些问题在上市公司中并不罕见。

比如,一些上市公司的重组标的,重组前与重组后的业绩下滑幅度在90%以上;或者短时间之内爆发风险,在并购前均未有足够的风险提示。

市场人士认为,并购重组是监管部门一直鼓励和支持的。日前,证监会公布了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政许可基本信息及审核进度最新情况。根据公告,两市共有124家上市公司在并购重组审核中排队,其中有115家上市公司处于并购重组审核程序中。

此外,监管层多次表态,为进一步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提高市场效率,在并购重组监管中将进一步简政放权,扩大并购重组取消行政审批的范围,简化审批程序,通过批量安排上重组委会议,提高审核效率。在现有较为多元的定价区间选择和发行调价机制安排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市场化定价机制、提供灵活定价空间。

[责任编辑: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