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记者观察货币供给需适度

■记者观察货币供给需适度

中国证券报2016年05月19日02:25分类:新华社报刊

□本报记者 王辉

上周末央行公布的4月金融数据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央行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4月新增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均意外出现环比“减半”的同时,广义货币M2总量出现了近年来十分少见的环比负增长,同比增速也意外降至13%以下。尽管相关数据令部分市场人士感到突然,但如果从汇率稳定的角度来看,这一现象稍显微妙,仍然在情理之中。

从去年三季度之后人民币汇率的贬值压力及资本外流压力来看,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弱势企稳渐成常态的背景下,如果央行持续降准降息、大水漫灌,显然各类逐利和谋求安全的资本必然会有较大的外流冲动。这种风险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无论从防范短期跨境资本波动的风险来看,还是从保障经济长期平稳转型的角度来看,都难以承受。另一方面,在外部环境上,近两个月美联储加息虽然一直摇摆不定,但美元长期利率逐步上升仍是大概率事件。分析人士指出,如果货币宽松力度不进行适度克制,继续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可能反向刺激包括部分产业资本在内的各类资本因担心人民币汇率能否稳定而向外流出。

事实上,综合4月份外汇储备、外汇占款、进出口、外商直接投资FDI等数据来看,当前资本外流压力虽然已经出现一定缓解,但外流整体形势并没有出现彻底扭转。4月份的进出口顺差,加上FDI数据,仍显著大于当月外汇储备的增长规模,以及外汇占款的增加量。

另一方面,从年初以来猪肉、蔬菜等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来看,尽管CPI同比增速相对不高,但居民实际通胀感受较为明显。在此背景下,如果未来货币宽松力度不适度克制,则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也可能面临通胀高企带来的现实风险。此前一段时间,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大豆、大米等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就令一些分析人士担忧进口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可能引发输入性通胀。

与此同时,结合上周有关经济将长期处于“L型”、以供给侧改革激活经济回暖动能等政策表态来看,未来较长时间内,宏观经济的调控会继续向结构性改革纵深推进。从这一点上说,货币宽松力度的克制,不仅是维持汇率稳定的需要,也是经济自身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需要。

[责任编辑: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