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话剧:小众市场也有大众玩法

话剧:小众市场也有大众玩法

中国证券报2016年04月09日04:28分类:新华社报刊

□ 本报记者 徐金忠  

如今,看似小众的话剧表演正在引发大众关注。在上海、北京、天津、青岛等地,都在兴起话剧演出热潮,其中的优秀作品也引来观众追捧。在格瓦拉等电子票务平台上,一些热门时间上演的热门作品不时出现爆满情况,话剧作品的衍生消费也逐渐兴起。看似一个个小众的作品正“拼接”成面向大众的巨大市场。

大众化的“小众作品”

上海的陈小姐最近有点“迷”各种类型话剧,魔幻作品、爱情剧、轻喜剧等作品,在舞台上的演绎,让她觉得相比于搬上银幕的作品,来得更为真实,在观看过程中,也更能体会到作品传达的核心信息。“不像是电影,加上很多特效、后期制作等,话剧就是靠舞台上的演绎,对情节设置、人物表现等有更高要求。另外,欣赏话剧的氛围也更加舒适,特别是上海一些经典的演出舞台,给人不同于电影院的感觉”。

虽按照传统的观点来看,小众的话剧本就不能也不用跟电影来比,但陈小姐等新兴话剧迷们之所以转向话剧,其实是话剧演出本身已发生变化,且新生力量的引入也正在促使话剧消费发生新的变化。

话剧市场近年来变化不小,以城市话剧为代表的艺术形式,正在制造一个个话剧艺术“神话”。上海、北京、天津、青岛等地,屡屡爆出消息称,《万尼亚舅舅》、《一个老太五个贼》、《北京法源寺》、《乌龙山伯爵》、《武则天》等话剧作品受到观众热捧。众多话剧业内人士都感叹,近年来,话剧发展一扫此前过于小众的黯淡局面,迎来快速发展时期。

此前召开的2015中国话剧协会全国会员大会透露,2014年上海一共有5006场演出,总票房2.36亿元,其中话剧演出2530场,票房1.82亿元,占到一半以上。仅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为例,有报道介绍称,在20年前,国内话剧行业几乎整体陷入“有观众,无市场”的窘境,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成立的第一年,当年的总票房是90万元,而如今,一场半价日活动的票房就是当年一整年的四五倍。至2015年11月底,仅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一家,2015年演出已达1055场,观众超35万人次。

同时,在话剧市场快速发展助推下,话剧演出公司、话剧演出团队等正在加快拥抱资本市场,抢占发展先机。去年年底,开心麻花在新三板挂牌上市。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6月30日,北京开心麻花娱乐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营业收入达8301.73万元,净利润1788.48万元,公司总资产13014.32万元,净资产7935.44万元。近年来,开心麻花凭借强大的喜剧创作实力与专业精准的推广营销能力,现已成为舞台剧领域最具市场号召力的喜剧品牌。据悉,开心麻花已成功推出《夏洛特烦恼》、《小丑爱美丽》、《须摩提世界》、《乌龙山伯爵》、《那年的梦想》等多部票房、口碑双赢的经典作品,屡次创造中国话剧演出奇迹。

大众化潜力待掘

虽话剧市场已非常热闹,甚至让一些从艺术视角看待话剧的创作家、观众觉得已太过喧嚣,但之前小众的话剧一旦打开大众化“阀门”,大众化的发展、市场化的冲击在所难免。

首先,作为IP(知识产权)的一种类型,话剧IP背后的价值拥有足够拓展空间。近年来,有部分机构以话剧IP为特色,话剧的IP资源可以从漫画、网络小说等处汲取,在话剧表现形式的同时,还可以向影视剧等内容拓展。当然,原创话剧剧本等更是难得的IP资源。在SMG尚世影业的“2016—2017年度影视计划”中,就有10余个影视项目亮相,涉及的拍摄计划涵盖电影、电视剧、网剧等多领域。其中,首演于2010年的话剧《21克拉》曾在年轻观众中引起轰动,该话剧终于在今年被拍成电影。

其次,是话剧艺术背后的观众经济深度挖掘。在注意力经济时代,能吸引细分市场观众的话剧艺术也已成为注意力经济的重点挖掘对象。仅从一些话剧明星受热捧情况及一些热门话剧广告效应等来看,话剧背后能嫁接的传播形式还可以多种多样。据悉,国内众多话剧演出机构已在多角度挖掘其中可能的商机。

[责任编辑: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