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借鉴德国经验提升中国制造

借鉴德国经验提升中国制造

中国证券报2015年11月14日05:21分类:新华社报刊

□朱玉强

在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之后,欧洲几乎哀鸿一片,但唯独德国独善其身,在略经经济顿挫之后,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增长,成为欧洲经济复苏的发动机。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德国过硬的制造业是德国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

当前中国制造业也面临着严重的下行压力。都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但中国大部分行业的劳动力成本在2005年以后增长加快,这使得近年来很多在大陆的境外制造企业移师东南亚,因为那里的制造业劳动力用工成本更为低廉。次贷危机之后,奥巴马签署了《制造业促进法案》,以期利用美国的技术和劳动生产率的优势重振制造业,这也在无形之中压迫着中国制造业。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中国引以自豪的出口产业中,其中很多产业的发展基础却是得益于德国制造。例如全世界的纺织业几乎都在中国,但中国的纺织机械几乎完全来自德国。再如,中国是最大的鞋类产品出口国,而德国却是制鞋与制革设备的最大出口国……诸如此类现象,不胜枚举。我们需要踏下心来虚心地以德国为师,借鉴德国经验,以便提升中国制造。

华璐、沈慈晨两位《财经》杂志的高级记者,秉持着媒体人的责任心,通过悉心的采访、缜密的分析、明快的笔调,著作了《德国制造:一个国家品牌如何跑赢时间》一书,向广大读者尤其是中国读者揭示了德国制造的成功秘密,并启示国人更好地借鉴德国经验,提升中国制造。

在《德国制造》这本书大部分篇幅的写作中,作者用讲故事般的第三人称、散文般的笔触,通过大量的实例带领读者发掘着、解析着德国制造的艰辛历程和成功奥秘。  

作者指出德国制造优势的部分成因,包括德国人在制造业上的专注精神、国际化精神、构造朋友般的客户关系、不停地研发与创新、无处不在的质量管理、高效的双元制人才培养体制以及以员工为本的人本主义。

不过德国制造业不是一点隐忧没有,它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首先是家族企业的发展问题。德国的家族企业也面临着世界上其他家族企业所面临的难题,如传承、管理与融资等问题。其次,德国产品虽然质量好,但价格也非常贵,因此它面临着后发国家的低价压力。再者,德国也开始面临人才短缺。这主要是因为人口老龄化(德国目前约4300万的劳动人口在未来的16年里将减少16%),移民问题(手续的繁琐、语言的不同阻碍了德国吸收国外优秀的人才)和双元制教育制度的瑕疵,仍有一些德国青年不能进入双元制教育系统,这一系统不能全面适应“工业4.0”的要求。

相信多数读者会大呼不过瘾,他们会暗自发问:德国制造成功的秘诀就这么简单?德国制造面临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作者畅谈了德国制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注重研发的理念、解除发展后顾之忧的法律支持、科研与市场相联系的科研院所组织、打造具有全链条助推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等。

为了更好地说明德国制造成功的原因以及德国制造对中国制造的启示,作者在最后设置了访谈章节。在这里,作者采访了六位深谙德国制造(有的亦熟悉中国制造)的从业人员。他们有的是学者型作家,有的是高级管理人员,有的是一线从业者,因此所谈观点颇具权威性。尤其是最后一篇访谈《中德制造业差距巨大———对话刘文波》,看后令笔者震惊感慨。在此篇访谈里,刘文波先生谈到中德制造业差距的一大原因是中国的劳动力素质落后于德国,德国的高端精密仪器若运到中国,有时甚至找不到高素质的蓝领人员进行操作。“总的来说,中国蓝领工人技能的提高并没有赶上工资增长的水平。”总之,看了《德国制造》令人几多感慨,更令人几多激励。中国制造,加油!

[责任编辑: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