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稳定、修复、建设:市场回归常态路径明晰

稳定、修复、建设:市场回归常态路径明晰

中国证券报2015年08月13日02:26分类:新华社报刊

□本报记者 李超  

A股市场正逐步向常态回归。一方面,两融业务迎来新的进展,去杠杆渐近尾声。另一方面,大类资产配置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对短期大类资产配置结构调整的乐观预期和存在不确定性风险的判断同时出现。分析人士表示,目前去杠杆已见成效,风险总体可控,但在内外因素影响下的波动风险将增加居民大类资产的配置难度。“稳定市场、修复市场、建设市场”的路径是A股回归常态的主要逻辑。专家建议,进一步完善市场应急机制,加强场外配资监管,维持合理的杠杆水平,严厉打击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推进市场机制成熟。

去杠杆渐近尾声

在加强场外配资监管、完善两融业务规则等多项措施作用下,A股市场去杠杆渐近尾声。目前,两融交投热情出现回升,两融资金参与热情有所提高。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两融规模在1.3万亿元左右,沪深两市合计日成交额在1.2万亿元左右,表明去杠杆化已有成效,但市场信心还有待继续提振。

海通证券相关人士表示,在此前行情剧烈波动时,融资类业务市场份额较大的证券公司纷纷出台应对措施。他认为,一个理性的市场并非是完全无杠杆的市场,而是要在监管范畴内,杜绝非法场外配资等违规行为,积极引导融资融券等合规业务的良性发展,充分发挥融资融券业务满足多样化投资、增加市场流动性等积极效应。从市场长远发展来看,发展融资融券业务不仅可以帮助投资者实现多元化交易,更有利于促进证券市场内在价格稳定机制的形成,也能够为证券市场注入增量资金,提高证券市场的活跃度。他建议,投资者应尊重市场,敬畏市场,在杠杆适当的情况下,根据自身情况理性投资。

东方证券金融业务总部相关人士表示,在此轮行情波动中,大部分证券公司主动采取“逆周期调整”的策略,对客户授信额度、担保证券的范围及折算率、标的证券范围实施动态管理,适时调整保证金比例,实行融资总量控制及客户单账户单一证券持股集中度控制,不断对客户账户风险进行提示,有效控制融资融券业务风险。这说明券商两融业务的内生性风险管理体系较为健全。两融业务整体风险是可控的,不应因杠杆工具自身的风险属性而否定两融业务的发展。

大类资产配置难度提升

在资本市场企稳向好预期下,业内人士认为,资产配置已成为下一步应关注的焦点,但目前业内对大类资产配置结构调整的乐观预期与未来存在不确定性风险的判断同时出现。

银河证券董事长陈有安认为,多年来,中国居民财富多配置在固定收益类,而投资权益类比例仍然偏低,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另外,机构投资者未来发展将加快,必定出现散户委托专业机构人士进行理财的趋势。

国信证券分析人士认为,风险溢价降低将继续催动居民资产进入股市。由于房地产过去十年的持续上涨形成的价格幻觉,居民新增资产大部分都是流入地产相关渠道。人口大周期的拐点导致地产未来价格上升的速度放缓,地产长周期的悲观预期将驱动大量居民部门新增财富选择新的投资渠道。相比于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的进入门槛更低。加上低风险溢价导致的高风险偏好,权益类资产对居民部门存在非常明显的吸引力,也会成为资产配置分流的主要渠道。在市场趋于稳定过后,相信资产再配置的趋势仍将继续。(下转A02版)

稳定、修复、建设:市场回归常态路径明晰

   (上接A01版)也有分析人士指出,股市波动风险可能提高居民大类资产配置难度。在财富管理方面,一些存量资金流向债市的趋势已经初步显现,但长期配置收益率依然承压。当前部分理财资金从股市流入债市,反映了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的情况。即使如此,在目前经济基本面下,仍可能出现信用利差收窄的情况,其中可能包含对信用风险的低估,连带倒逼无风险收益率进一步下行。

加快完善市场制度

在A股逐步回归常态过程中,稳定市场、修复市场、建设市场是相辅相成的。多位分析人士表示,市场未来企稳向好趋势值得期待,修复和建设工作要在市场化、法治化路径上继续推进。

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表示,中国股市存在市盈率过高、换手率过高、过度投机等问题,很多问题由制度缺陷导致,根本出路在于制度改革。首先需要改革发行制度。新股发行制度存在不合理、不公平的情况,可考虑根据市场情况调节发行节奏,改变发行方式,并尽快实行发行注册制。此外,也要开展交易制度、融资融券制度、分红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等多方面的改革工作。

董登新认为,加速推进IPO注册制仍是当务之急。此外,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择机开启“无涨跌幅限制”的T+0,既可以活跃市场人气,还可以为融资融券提供对冲与平滑的工具。

民生证券分析人士表示,从中长期来看,稳定市场的过程尚未结束,采取有力措施恢复市场人气、促进直接融资、推动经济转型已是当务之急,应着眼短期市场常态化交易的恢复、中期救市措施市场影响的消化和长期健康的资本市场的建设。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融资体系正在从商业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向资本市场主导的直接融资转型,建设稳定而富有活力的资本市场至关重要。但在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创新、信息传播冲击下,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任务愈发艰巨。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创新对监管层的风险管控提出更高的要求。长期来看,必须推动市场监管体系转型升级,应重点从完善市场应急机制、维持合理的杠杆水平、加快推进股票注册制改革、完善法律监管框架等多方面推进。

[责任编辑: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