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市场动态 > 交易所应对技术停牌说“不”

交易所应对技术停牌说“不”

证券日报2015年07月08日09:12分类:市场动态

核心提示:面对跌停潮,在监管层大力救市的同时,上市公司通过停牌、增持与回购等手段纷纷展开自救。

文 风

面对跌停潮,在监管层大力救市的同时,上市公司通过停牌、增持与回购等手段纷纷展开自救。上市公司这些自救的办法无疑会影响到市场和投资者,因此,有必要在此对这些办法进行梳理。

停牌是指股票由于某种消息或进行某种活动引起股价的连续上涨或下跌,由证券交易所暂停其在股票市场上进行交易。待情况澄清或企业恢复正常后,再复牌在交易所挂牌交易。上市公司停牌有三种原因:一是上市公司有重要信息公布时,如公布年报、中期业绩报告,召开股东会,增资扩股,公布分配方案,发生重大收购兼并,投资以及股权变动等;二是证券监管机构认为上市公司须就有关对公司有重大影响的问题进行澄清和公告时;三是上市公司涉嫌违规需要进行调查时,至于停牌时间长短要视情况来确定。

自6月15日以来,沪指累计暴跌27%。跌停潮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截至7月6日收盘,沪深两市目前处于停牌的上市公司一共719家,约占全市场总数的四分之一。过去一周,中小板发布停牌公告公司比例最多,有243家宣布停牌或继续停牌,约占中小板公司总数的31%。创业板次之,147家公司宣布停牌或继续停牌,约占创业板公司总数30%。

这些上市公司停牌的原因无非是:筹划重大事项、重大资产重组和非公开发行。如果这些公司真是上述原因停牌也就无可厚非,如果是为了避免跌停而采取技术性停牌就值得商榷。因为,这种鸵鸟政策的技术性停牌有违反“三公”原则之嫌。

与停牌相比,一些上市公司采取增持和回购等自救方法就值得点赞。据不完全统计,这轮暴跌以来,有逾100家上市公司发布增持公告,数十家公司披露了回购计划。 

为稳定投资者预期,增加投资者信心,近日,多家上市公司大股东、实际控制人、上市公司高管等通过增持、承诺不减持、延迟锁定期等多种方式出手护盘。上市公司这些自救行为之所以应该被点赞,是因为面对股灾,这些上市公司不逃避,通过积极增持彰显了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公司的责任和自信。

据不完全统计,6月15日以来,沪深两市共有255家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获重要股东增持,共计约7.83亿股,增持部分参考市值约为155.09亿元。康恩贝在此次自救行动中连续多次增持自家股份。从6月30日增持算起,康恩贝股价在其后的几个交易日连续逆市上涨,有力地稳住了股价下跌的趋势。6月30日,康恩贝公告披露,其实际控制人胡季强以21.48元/股的均价增持了公司股份110万股,并计划在未来2个月内,继续择机增持上市公司股份累计不超过1000万股。公告当天,康恩贝股价逆市涨停。7月1日,康恩贝再次公告,包括副董事长张伟良、总裁王如伟、财务总监陈岳忠等8名高管集体增持,未来3个月内计划增持63万股-115万股。同期,公司子公司拜特制药总经理朱麟也加入增持行列,其于7月1日增持公司股份22.41万股,平均增持股价为24.97元/股,并计划在未来3个月内增持合计50万股至100万股。7月1日收盘时,康恩贝股价逆市涨8.3%。康恩贝股东的增持行为显示了责任,也给投资者带来了信心。

除增持外,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回购来稳定预期,增强投资者信心,这也值得点赞。地产龙头万科日前发布公告称,拟花100亿元额度内回购公司A股股份,回购价格不超过13.7元/股。若全额回购,预计可回购股份不少于7.3亿股,占已发行总股本的比例不低于6.6%。在回购公告发布后,万科A上涨8.61%,报收14.88元。

在市场持续暴跌、大盘蓝筹股价值严重低估的时候。上市公司的增持和回购行为往往能引发一波强劲的反弹行情

面对市场持续下跌,我们呼吁上市公司多一些增持和回购,哪怕是不减持这样的承诺也比技术性停牌好得多。同时,沪深交易所应该对上市公司所谓的“技术性”停牌说“不”。

[责任编辑:穆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