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市场动态 > 沪指重挫近7%!该清仓还是抄底

沪指重挫近7%!该清仓还是抄底

腾讯财经2015年05月28日16:49分类:市场动态

核心提示:受新股申购及汇金减持等多重利空因素影响,今日沪指暴跌近7%连续失守4800、4700点,板块近乎全线下挫,两市逾2000股下跌,超500股跌停,成交量再破2万亿,刷新历史记录。

沪指重挫近7%失守4700 两市逾500股跌停

受新股申购及汇金减持等多重利空因素影响,今日沪指暴跌近7%连续失守4800、4700点,板块近乎全线下挫,两市逾2000股下跌,超500股跌停,成交量再破2万亿,刷新历史记录。

盘面上,轻工、黄金、次新股等少数板块概念股小幅上涨外,其余各板块全线下挫,军工、石油、船舶等重挫6%,港口水运、煤炭、券商等权重股跌逾5%,跌幅居前。

分析认为,以下利空因素对大盘大跌有重大影响:

首先,下周年内第七批新股发行,其中更有巨无霸中国核电上市,市场预计其冻结资金更是惊人的高达8万亿。如此巨额的抽血效应,必然导致市场震荡幅度异常剧烈,不少个股亦出现了久违暴跌之势。

其次,发审提速今年全年上市企业或达500家。如果按照5月份的发行节奏,6~12月每月发43家,到年底还会有超过300家企业拿到"进场门票",全年将有近500家企业上市,届时IPO堰塞湖将"大泄洪",为注册制实施创造了良好环境。后市抽血洪峰将不断。

再次,据港交所公开信息披露,中央汇金于5月26日在A股场内减持建行和工行,涉及金额分别为19亿和16亿。业内人士表示,对汇金本次的减持目前不好过早判读对A股市场的综合影响,但短期会有一定冲击。

最后,老股民都知道,2007年大牛市时"5·30"的暴跌是非常恐怖的,不少股票均短时间暴跌40%。而当前离5·30临近,且当前的市场比2007年5·30前更为火爆,投资者担忧政策面再次出现诸如当年大牛市时"半夜鸡叫"的重磅毁灭性利空。

高位跳水三利空 调仓五类股

总的来看,在大盘再临巨资抽血与投资者担忧530式利空下,前期普涨喷发式行情将不复存在,板块个股更会呈现出大幅分化现象。特别是对以下五大类品种,我们更应防止牛市利润被快速侵蚀,应尽快调仓换股为宜。

1、近期盘整今日放量平台破位的股票,此形态往往是断头镰刀,后市杀伤力极大,如中科金财高位持续杀跌;

2、短期涨幅巨大、又没业绩支撑的股票,此类股只是纯题材炒作,股价往往会被打回原形;

3、高位放巨阴杀跌的股票,此类股由于主力收益颇丰,高位大阴杀跌往往便是主力出货信号;

4、巨阴包阳的股票,此形态往往是空头强力反扑的信号,短期回避为宜;

5、主力高位出逃筑顶的股票,此类股顶部一旦形成,短期将难于翻身。

明日策略

今日,两市冲高后出现回落,随后大幅跳水,最高下跌超200点,振幅之大,同样汗颜。昨日已经强调,5000点附近有大动作,这个大动作就是大震荡,而今日的大跳水,就是做好的佐证。那么,对于今日的下跌,巨丰投顾郭一鸣认为,这仍然是大洗盘。股指目前位置,调整仅是在清理获利盘,而上方几乎无压力可言,在政策、资金以及市场热情下,指数回调空间以及时间较为有限,大调整后大涨的基础依旧,沪指上5000点仍然只是时间问题。操作上,建议不追高为前提,逢高逐步减持累计涨幅较大的创业板个股,而对于滞涨的部分权重股,逢低积极参与。

短线关注

具体操作上,金融股逢低继续跟进,首选仍是券商;煤炭、有色、电力、化工也可逢低关注;此外,军工、传媒等题财股或反复活跃,可波段关注。

仓位配置

60%中长线,以蓝筹股为主, 20%仓位小盘题材股。

历次暴跌后二天90%概率大涨

暴跌第二天怎么办?别纠结,根据历史规律来看,沪指第二天有九成几率为上涨。

统计发现,在1996至2008年间,沪指曾经26次下跌超过5%后,不过在第二个交易日中,仅4个交易日出现下跌。

其中最典型的是1996年12月17日,在沪指暴跌9.44%之际,第二天沪指走出高达7.42%的涨幅;而隔年2月18日,沪指暴跌8.91%,第二天沪指大幅拉升7.58%。

统计显示,在26个沪指暴跌的次日,其中有四次隔日沪指涨幅超过6%。

最近的例子仍然是2015年1月19日,沪指大跌7%之后迅速收复失地。

回顾:A股历次崩盘记录

第1次牛市终结:高位横盘后急跌

1992年5月21日,上证所取消涨停板,将牛市推至顶峰,当日指数狂飙到1266.49点,单日涨幅105%,这一纪录至今未破。但三天后,A股就开始收网。

时间跨度:1992年5月26日~1992年11月17日

沪指波动区间:1429.01点~386.85点

沪指跌幅:73%

第2次牛市终结:股市扩容

1992年邓小平南巡,A股迎来牛市,但随着股市急剧扩容,A股又转牛为熊。

沪指波动区间:1558.95点~325.89点

沪指跌幅:79%

第3次牛市终结:资金分流

IPO暂停迎来的牛市遇到了国债期货,国债期货的火热将A股资金抽干,牛市终结。

时间跨度:1994年9月13日~1995年5月17日

沪指波动区间:1052.94点~577.14点

沪指跌幅:48%

第4次牛市终结:T+0取消

这是史上最短的牛市,仅仅三天。源于国债期货的被叫停,但政府打压投机也延伸到股市。这一年T+0被改为T+1。

时间跨度:1995年5月22日~1996年1月19日

沪指波动区间:926.41点~512.83点

沪指跌幅:45%

第5次牛市终结:“十二道金牌”

1996年4月1日到12月12日,上证综指上涨了124%,深成指上涨了346%。从10月起,监管层连发了12道“金,最终股市崩盘。但这波熊市并未持续太久。

时间跨度:1996年12月12日~1997年2月20日

沪指波动区间:1258.68点~870.18点

沪指跌幅:30%

第6次牛市终结:印花税上调

监管层依旧在抑制投机过度。1997年5月10日(周六)印花税由3%。调至5%。,第六次熊市开启。

时间跨度:1997年5月12日~1999年5月18日

沪指波动区间:1510.18点~1047.83点

沪指跌幅:31%

第7次牛市终结:国有股减持

国有股市价减持。这一重磅利空将A股拖入长达5年的熊市。著名的998,就是在此次熊市中完成。从此A股的牛熊周期开始变长。

时间跨度:2001年6月14日~2005年6月6日

沪指波动区间:2245.43点~998.23点

沪指跌幅:56%

第8次牛市终结:次贷危机、大小非减持

在世界级的次贷危机带动下,和着大小非减持、基金停止发行等利空影响下,A股一路向下,造成史上最惨烈的一次熊市。

时间跨度:2007年10月17日~2008年10月28日

沪指波动区间:6124.04点~1664.93点

沪指跌幅:73%

第9次牛市终结:人造牛市的破灭

次贷危机之后的四万亿刺激,让股市又掀起一波反弹,但人造牛市很快就破灭了。

时间跨度:2009年8月4日~2013年6月25日

沪指波动区间:3478.01点~1849点

沪指涨幅:47%

此轮牛市与2007年有何不同

我们所身处的每一轮牛熊各自的外因或者内因都有所不同,但是投资者的人性是相通的。盈利时候的贪婪和亏损时候的恐惧是在每个阶段相同的情绪,股价最后是交易者的交易情绪在盘面的体现。从本轮牛市已经呈现过的特征来看,与2005-2007年的牛市较为相象。但8年来,宏观经济与市场结构已发生了深刻变化,需要我们从新的角度去思考这轮牛市的演进。

一、宏观经济背景的不同

1、宏观背景不同

2005-2007年牛市的基础来自于经济高速增长,企业盈利持续向好,由于企业盈利的好转吸引大量资金流入股市;而本轮牛市在经济面正好相反,宏观经济持续低迷。但是市场对货币政策放松和对国家政策支持的预期使得大量资金流入股市,从而产生了本轮牛市。

由于经济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两轮牛市在宏观指标下的截然不同的特点,2005-2007年是CPI高涨和货币政策不断的收紧,而本轮牛市是在CPI持续低迷和货币政策的放松中产生的。经济背景的不同导致牛市中的领涨板块的逻辑截然不同,2005-2007年更多看重的是上市公司业绩,所以包括房地产、银行、有色、煤炭等股票因为业绩有明显增长获得了资金青睐;而在经济环境不好前提下,大家更多看重的是改革预期,所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板块成为了市场龙头。

2、货币政策不是牛市的必要条件

货币放松不是牛市的先决条件,核心是资金对股市的投资意愿。投资者在判断市场时往往把货币政策作为重要的先决条件,认为货币政策放松所以市场涨,而货币政策收紧所以市场跌。事实上从历史经验来看,市场涨跌和货币政策之间没有明确的关联,比如2005-2007年的牛市过程中货币政策一直都是收紧的。原因就是货币政策走向更多的是和宏观经济相关的,而货币政策决定的是整个池子的大小,而并不能决定大池子流向股市这个小池子的水量的多少。所以不能简单地通过货币政策来判断市场涨跌,更需要在微观层面关注流向股市的资金情况。事实上,在历次大牛市过程中都在讲的一个事件就是存款搬家。如果从宏观指标来看,存款余额同比增长才是一个更好的观察跟踪指标。基本上在每轮牛市中存款余额同比增长或多或少的都会步入下降通道,数据背后也就是反映出了存款搬家的事实。

3、终结牛市的条件

经济复苏和资金供求关系的转变可能是终结本轮牛市的重要条件。和2005-2007年牛市相比,本轮牛市的经济基础完全不同,因此牛市终点应该也会有重要的区别。从2005-2007年牛市终结的信号来看,一方面是经济过热导致了货币的持续收紧,另一方面是基金停发导致的资金供求关系的转变。我们认为本轮牛市基础在于由于宏观经济疲软导致的政策预期,因此,当经济复苏时预期的消失可能是牛市终结的重要信号。另外,同样需要关注定向增发解禁等带来的资金供求的压力是否会导致整个资金面的供需状况发生转变。

二、资金结构的不同

1、公募基金话语权的减弱

公募基金在市场上的话语权在不断减弱。2005-2007年牛市是公募基金的大发展时期,虽然从整体规模占比来说,以公募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并不占市场的最大份额,但是不容置疑地受到了多方资金的关注,引领了市场行情的变化。然而经历了之后几年的熊市后,公募基金的规模逐渐萎缩,在市场上的话语权也逐步减弱,一个明显变化就是公募基金占市场的成交量从2007年的10%以上已经下降到了2014年末的不到5%。2007年“5·30”前后,投资者追求股票和基金的变化导致了市场风格的一个重要转变,那么由于基金的话语权转弱,未来虽然我们仍然认为投资热度会由股票开户转向基金开户,但是这个转变产生的影响不会类似2007年那么大。

2、杠杆资金的兴起

融资杠杆资金已经成为股市中坚力量之一,杠杆资金显著加大了市场的波动性。从2014年下半年起,融资余额快速上升已经成为市场中最引人注目的资金力量之一。从成交量来看,融资买入已经占市场成交量达到了15%-20%,远超鼎盛时期的公募基金占市场成交量比。另一方面,融资资金是杠杆资金,资金使用者对市场的涨跌极为敏感,我们可以看到在杠杆资金活跃以后市场整体波动率明显加大。

3、市场信息的传播和理解加速

与2005-2007年牛市不同之处在于,信息传播和理解的速度已经今非昔比。从信息发布角度来看,和以往不同之处在于相关监管和政策发布机构的决策和信息发布机制大大增强和规范化,不同于以往的突击政策发布,现在的政策发布往往是在双休日给了市场更充分的反应时间。另一方面,随着微信等互联网技术手段的诞生和充分应用,市场对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以往可能需要几天才能被全市场获知的信息,现在往往只需要几个小时就已经可以充分发酵。最后随着市场投资者的逐渐成熟,对信息的理解能力也较以往更成熟。从这些角度来看,市场是逐渐往有效市场进行转变,在有效市场中发生突然转折的概率会降低,更多的情况下是一个逐渐演化过程。

[责任编辑:李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