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圈点微信朋友圈里那些艺术事大卫·霍克尼的中国行

圈点微信朋友圈里那些艺术事大卫·霍克尼的中国行

中国证券报2015年05月09日02:41分类:新华社报刊

□王宁                    

信息时代的今天,即便是在当时曾引发多么剧烈的轰动效应,也会很快消失在瞬息万变的信息轰炸当中。上个月还曾在艺术圈里引发过巨大反响的大卫·霍克尼中国之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015年4月13日,顶着“最具影响力英国艺术家”光环的英国在世艺术家大卫·霍克尼在北京大学举办了一场以“当代美感的建立”为题的讲座,阐述了机械时代绘画的价值与意义。讲座现场人气爆棚,过道、门口乃至走廊都被慕名而来的“霍迷”们所占领,最终迫使北大方面不得不在讲座开始之前,开设了数个视频转播分会场,以此分散人流。即便这样,仍旧有大批“霍迷”无处可去,只能在望“霍”兴叹之后,失望地离去。

与北京大学的讲座现场相似,大卫·霍克尼于2015年4月16日在中央美术学院以“移步换景”为名再次举办了一场讲座。“移步换景”可以说是中国画以及中国传统园林建造的精髓所在,亦是东方传统视觉文化的一种特有呈现方式,即在中国画创作领域中所说的“散点透视法”,这种观看方式与西方绘画当中的“焦点透视”有着非常大的差异,但在大卫·霍克尼眼中,“移步换景”完全可以在当下艺术创作中被更为广泛地运用,抛开单纯的纸上创作,跨界到摄影或者影像创作领域当中。

大卫·霍克尼的这套艺术理论与实践的初次尝试在2015年4月18日的佩斯北京第一次向中国观众敞开。在《大卫·霍克尼:春至》展览中,两件大型影像作品《沃德盖特森林,冬天》和《七个约克郡风景》就是大卫·霍克尼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原理与当下影像创作加以结合后的产物。两件作品分别完成于2010年和2011年,是将多部摄像机同时安置于一辆行驶中的汽车上的不同位置进行拍摄,最终借助多块特制的显示器拼接成一幅巨大且完整的屏幕。这样的创作方式不仅仅是对于透视关系的简单利用,更多的还在于呈现艺术家在时间、空间等双重纬度上的思考。

此次展览还展出了大卫·霍克尼近些年利用Ipad创作完成的50余张描绘英国乡村小镇的风景作品,明快而又艳丽的色彩在工具刷的作用下连接成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借助印刷而呈现的作品让“消失”于电脑屏幕之上的笔触再现于纸上。

据了解,霍克尼在他73岁高龄的时候拥有了第一台iPad,并很快掌握了用其创作的技巧。“我在iPad上作画的时候脑中就规划好了它被印刷出来的特定尺寸,所以我笔触风格的运用会各有不同。”霍克尼说。在大卫·霍克尼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他的艺术生涯横跨多个领域,他的作品几乎包括所有可以使用到的媒材,包括油画、水彩、摄影、印刷版画,并一直使用时代最前沿的科技参与创作,包括传真机、激光影印机、计算机,而iPad给了他新的体验。

大卫·霍克尼的这次中国行看似在场面上有着足够多的拥趸,但细究一番之后却也不难发现,真正使得这次霍克尼在中国“两讲一展”能够引发如此大轰动的根本原因,或者说直接促成者还是那些对“大师”抱有盲目崇拜感的年轻人。毕竟,中国还是缺少真正能够获得全球艺术界认可的“大师级”艺术家,而大卫·霍克尼的到访,显然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国人对“大师”的猎奇感。在如此心态的作祟下,大卫·霍克尼的中国行能够以如此火爆的场面结束也就变得非常合乎情理。

不过,相对于大卫·霍克尼本身对于当下艺术发展的影响,参与这次“两讲一展”活动的某些国内艺评人的态度和观点也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比如有评论家就认为,正因为看到了霍克尼在绘画这条路上的探索,改变了“绘画”的死亡命运,也才显得绘画不曾终结。如此之高的评价给一个年近80岁的英国老头,而且还是跟绘画是否死亡的宏大命题有关的结论,实在让人感到震惊。

[责任编辑: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