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券商股票期权业务“满月考”放开限仓额度呼声高

券商股票期权业务“满月考”放开限仓额度呼声高

中国证券报2015年03月23日02:41分类:新华社报刊

□本报记者 张莉  

作为国内首只场内期权产品,上证50ETF期权上市已一月有余。对券商机构而言,股票期权的推出,为证券公司的产品业务创新和衍生品市场交易带来新机遇。此前由于权证、场外期权做市及海外权证业务的存在,各家券商对场内股票期权业务已有充分准备,只待市场期权产品多元化后,便可以在这个新市场上大展拳脚。

不过,据券商人士反馈,当前的交易制度管理过于“一刀切”风格,机构投资者已经不满足于严格的准入门槛及持仓限制,“由于当前对合格投资者的管理相对严格,统一的限仓额度仍令机构投资者交易冷清,后续只有等交易所逐步放开限制,才能真正打通场内场外市场,发挥股票期权的风险对冲功能。”

券商磨刀备战新业务

尽管上线不久,但券商机构在股票期权产品的准备方面称得上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据深圳某大型券商衍生投资部负责人刘生介绍,在衍生品方面,证券公司已经具备丰厚的业务储备资源,无论是人员、策略和系统都做了长期积累,“十年以前推出权证,我们便已经通过买入权证,用股票进行对冲,开始参与做市商和策略交易方面的工作;在2008年开始探讨场外期权交易时,跟银行做交易对手,将期权包装成理财产品去销售;而在2012年衍生品市场放开,场外期权活跃起来,则参与在香港、美国市场的期权、权证方面交易。”

与此同时,券商经纪部门也在产品推出之前开始了密集培训计划,为投资者的顺利参与做好了万全准备。上述券商融资融券部负责人陈清(化名)表示,在上交所启动股票期权业务之前,营业部已经开始进行业务准备,耗时一年多完成多项密集培训,“从营业部内部的投资顾问到外部客户,已经做了几轮培训,技术系统和公司内部流程、制度方案设计也早已准备就绪。上线后,几笔交易结算非常顺利。”

为争抢人才资源、大举布局期权业务,各家券商机构拼战的硝烟味儿日益浓重。早在股票期权推出前夕,广发、国泰君安、国金证券等多家券商陆续抛出股权期权相关业务的招人计划,有些甚至从交易所期权筹备小组内部进行“挖角”。从招聘内容上看,券商股票期权业务主要在系统搭建、风险控制制度、交易管理等岗位的人才资源相对稀缺,成为几大机构争抢重点。有券商人士表示,一些拥有海外期权投资丰富经验或者华尔街背景的人才或团队,管理层会不惜一切代价抛出高薪招至麾下。

初期限仓致交易冷清

对于国内市场而言,股票期权产品属于新生事物,为防控风险,交易所对初期期权交易合约实施了严格的持仓限额管理,比如上线3个月后,交易所将原有投资者的总持仓额度从50张提高到1000张,但新开户或交易未满3个月的投资者的持仓额度仍为50张。

不过,来自券商方面的反馈是,严格统一的限仓制度管理,对于已有成熟投资经验的机构投资者而言,并不具备实际的交易意义,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市场活跃度不高。“20手的额度对于机构而言没有太大吸引力,参与者不多,加上做市和自营账户的分开设立,造成场外交易无法和场内期权进行对冲,令当前的股票期权产品无法发挥对冲风险的功能。”刘生说。

据陈清介绍,由于初期业务开放,新加入的客户对股票期权产品了解不多,普通投资者仅根据自身资产状况进行简单的申购或认股期权,从而了解收益特征和风险特征;而针对一些有投资期权经验的机构而言,参与比例并不高,开户比例仅占10%左右。

针对初期市场交易的冷清,交易所有关人士坦言“已有预判”。严格的准入门槛和限仓措施主要为防范投资者不理性交易行为,交易所层面并不片面追求市场交易量和活跃度,如果不熟悉产品的投资者贸然进入期权产品交易市场,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待市场平稳运行一段时期后,会根据市场实际情况适当放宽限制条件。

[责任编辑: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