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麦盖提:沙海边缘的“刀郎之乡”

麦盖提:沙海边缘的“刀郎之乡”

经济参考报2015年01月21日04:51分类:新华社报刊

新华08网北京1月21日电(经济参考报记者)11月的麦盖提,胡杨还眷恋着诗意的辉煌。

关于海市蜃楼般的“沙埋古城”传说,几百年来一直在喀什噶尔,在叶尔羌河畔,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绿洲的居民中流传不息。

1895年4月8日,出生于斯德哥尔摩的斯文·赫定(1865-1952)的驼队从这里走向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由此揭开了他西域探险史的序幕。

这里是世界沙漠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方之一,神秘莫测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连绵起伏、浩瀚无垠。这里有“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26万亩的原始胡杨林,风光美丽妖娆,一望无际,颇为壮观;这里有“地球绿肺”之称、面积广袤的原始生态湿地……这就是麦盖提。

刀郎文化的发祥地

在新疆有句话,“不到喀什不算到过新疆,不到麦盖提县,就算枉到喀什”。

远古时期,叶尔羌河从喀喇昆仑山向塔克拉玛干沙漠滚滚奔流,把沙漠西部冲积出一片狭长的绿洲,在叶尔羌河继续北去与提孜那甫河流交汇处的绿洲上,有一个被称为“刀郎”的部落在此狩猎拓荒、繁衍生息……如今已成为塔里木盆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就是著名的刀郎之乡——新疆喀什地区的麦盖提县。

关于“刀郎”的传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刀郎”是地名,还有人说“刀郎”是人名,但从相关资料考证和民间实际调查出发,最客观的说法是:“刀郎”是一种居住方式,指这里一堆、那里一堆在地理上的分布。

刀郎是古代居住在塔里木盆地个别地区人的自称。他们勇敢剽悍。勤劳朴实,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举世闻名的大沙漠——塔克拉玛干的边缘开出绿洲。直到现在,在麦盖提、阿瓦提等地区,有许多人仍自称为刀郎人,并把他们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刀郎。

麦盖提县是“刀郎文化”的发祥地和“维吾尔乐舞之母”阿曼尼沙罕的故乡,堪称是维吾尔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一座宝库和天然博物馆。生活在这片热土的“刀郎人”,不仅用辛勤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富于民族和地域特色、绚丽多彩的精神财富——以“刀郎麦西热甫”、“刀郎木卡姆”、“刀郎农民画”和“刀郎文化绣”为代表的“刀郎文化”。

“刀郎麦西热甫”是千百年来刀郎人在狩猎和生产劳动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反映“刀郎人”狩猎时粗犷豪放、节奏深沉、动作刚劲有力的民间舞蹈,十分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刀郎人刚强、坚毅的性格和充满必胜信念的乐观主义精神。

“刀郎木卡姆”是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源头之一,她内容丰富、动听感人,是最具群众性、最富于丰富内涵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无价之宝。

“刀郎农民画”是刀郎人极富生活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的优秀成果,是一种带有原始形态的稚拙绘画艺术,是我国现代民间绘画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魅力享誉国内外画坛,并列入了全国农民画的先进行列,引起了国内外美术界的注目。

“刀郎文化绣”是刀郎人依托独具特色的刀郎农民画、沙漠、胡杨、湖泊等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把传统民族刺绣手法与苏绣技艺相融合,创新培育的独具文化特色和艺术价值的刀郎民族刺绣品牌。

源远流长、陶情冶性的刀郎文化,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艺术魅力倍受世人青睐。她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还屡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舞台,享誉中外。进入新世纪以来,刀郎文化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获得了巨大发展,刀郎民间艺人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国内各种重大演出活动,特别是在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的“融冰之旅”中,麦盖提县3名刀郎木卡姆民间艺人所表演的维吾尔木卡姆,作为温总理出访日本所带文化套餐的压轴戏出现在日本观众面前。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十三届、十四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先后获得原生态唱法银奖、团体银奖和单项铜奖。“刀郎农民画”也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和获奖,其中一幅被巴黎国际艺术馆收藏,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民生新疆双语画丛》彩绘版系列连环画,就是以麦盖提县刀郎农民画为素材,由麦盖提县农民画家所创作,进一步打响了“刀郎文化”的国际品牌。正因为此,麦盖提县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委员会授予“中国刀郎麦西热甫之乡”、“中国刀郎木卡姆之乡”和“中国刀郎农民画之乡”荣誉称号,其中“刀郎麦西热甫”和“刀郎木卡姆”又先后被联合国、国家文化部评为世界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丝绸之路上的闪亮明珠

历史上,麦盖提就是“丝绸之路”南北两道的交汇之地,对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蜿蜒流淌的叶尔羌河,一直在见证着刀郎人的时代变迁。残垣断壁的名胜古迹、锈蚀的出土文物,静静地诉说着刀郎人悠久的历史;26万亩连片的原始胡杨林,向人们展示着顽强、坚韧和旺盛的生命。

塔克拉玛干沙漠号称我国第一大沙漠、世界第二大沙漠,位于麦盖提县库木库萨尔乡边缘,在麦盖提县境内沙漠面积达14047.11平方公里。

瑞典大探险家斯文·赫定三次从麦盖提县启程,深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考古、探险;1993年中英探险队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其规模空前的壮行仪式就是在麦盖提举行的。此后,来塔克拉玛干沙漠进行探险活动的科考团日益增多,麦盖提县因此而成为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进行探险活动的入口,麦盖提县库木库萨尔乡卡拉托格拉克也变成了名扬中外的“沙漠第一村”。

每年4月、9月初到11月中旬是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黄金季节。白天,塔克拉玛干赤日炎炎,银沙刺眼,沙面温度时高达70-80摄氏度。旺盛的蒸发使地表景物飘忽不定,游人常常会看到过远方出现朦朦胧胧的“海市蜃楼”幻景。这里春季风沙多,温差大,夏季高温、酷热、干燥,冬季干冷。群众中流传说“外出需带三件宝:水壶、风镜、大皮袄”。

沙漠里亦有少量的植物,其根系异常发达,超过地上部分的几十倍乃至上百倍,以便汲取地下的水分。沙漠四周,沿叶尔羌河、塔里木河、和田河和车尔臣河两岸,生长发育着密集的胡杨林和柽柳灌木,形成“沙海绿岛”。

塔克拉玛干沙漠旅游探险基地是集沙漠游乐、观光摄影、探险体验、科普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沙漠旅游区。主要规划:大漠探险基地、大漠嘉年华、沙漠文化博物馆、沙漠古镇、沙漠古道驿站等,让游客充分体验到塔克拉玛干沙漠旅游探险、科学考察的别样情趣。

麦盖提县有连片26万亩的原始胡杨林,一望无际,颇为壮观。这里的胡杨千姿百态,春天你可以看到新绿,夏天你可以感受它的青翠,秋天是胡杨最辉煌的季节。那金黄色的、金红色的、金棕色的、金紫色的胡杨与湛蓝的天空竞相辉映,奏响了生命之魂的赞歌。每年金秋吸引着大批国内外的摄影家及摄影爱好者前来采风,它是新疆喀什“丝绸之路”上闪亮的一颗明珠。

沙漠边缘的绿色之城

在麦盖提1.5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如今生活着维吾尔、汉、回、哈萨克等13个民族的30万人,各民族相互尊重、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共同发展。漫步县城,新型城镇、高楼大厦、公园广场、城乡道路、农家院落……无处不在展示着这个古老刀郎之乡的现代文明。

2014年,麦盖提紧紧围绕建设“花园城市、文化城市、旅游城市”的目标定位,将城镇建设与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的挖掘开发紧密结合,切实解决城市和小城镇建设缺乏特色的共性问题,加快道路、给排水和供热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发展迅速。

麦盖提县认真规划实施绿化造景工程,先后实施了刀郎文化广场、城南公园、城西公园、世界和平公园等以公共绿地绿化为主的建设,着力打造“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休闲娱乐、养身健体的理想场所。投入6476万元,高起点、高标准实施了刀郎产业园、南网大道和英买里路、刀郎路、民生路延伸段绿化工程以及县直单位拆墙透绿工程,创建自治区级“花园式单位”32个,目前,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398.6公顷、覆盖率27.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92平方米。

同时,该县结合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清洁家园、美丽乡村”创建活动,重点围绕县道干线公路,积极组织广大农民群众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通过加大农村环境卫生、交通秩序整治,创建了一批管理有序、环境优美、村容整洁的生态乡镇和生态村,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目前,全县环境卫生文明村、文明户创建率分别达到100%、80%。县委、县人民政府坚持节水与增水并举,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积极改善水利基础设施,切实加强水资源管理,极大地缓解了水资源紧缺的问题。

麦盖提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缘,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近年来,该县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安身立命的大问题,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理念,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坚定不移走“两个可持续”道路。

按照“生态立县”战略要求,通过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塔克拉玛干沙漠防沙治沙工程,以绿化叶尔羌河两岸、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为重点,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三北五期”防护林建设等“大绿化”工程,特别是2012年以来,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缘启动了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基地建设工程,全县干部群众在亘古沙漠上挖坑换土、引水修路、植树造林,累计定植新疆杨、红枣、胡杨、沙枣、红柳、文冠果等生态和经济林木8.7万亩4000余万株。

2015年,麦盖提县将按照“文化之城、旅游之城、智慧之城”的定位和“有规划、有特色、有新貌”的要求,着力打造宜人宜居宜业的魅力麦盖提。将重点实施5382套保障性住房、刀郎文化园二期、城市供排水和供热工程、规划一路、二路亮化绿化工程等项目。规划建设和改造一批凸显刀郎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建筑、街道、小区,提升城市品位和人文内涵。以创建自治区级园林城市为契机,扎实开展“花园式单位”、“绿化达标小区”创建活动,实施街道绿化、庭院绿化、大环境绿化等“增绿”工程,进一步美化城市。

本稿件由祝阅武及本报记者徐殿龙共同采写

[责任编辑: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