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市场动态 > 光大乌龙案波澜再起 交易机制成关注焦点

光大乌龙案波澜再起 交易机制成关注焦点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4年02月21日08:21分类:市场动态

核心提示:杨剑波此次诉讼案让本已看似“盖棺定论”的光大乌龙指案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自2013年8月16日之后,对此案的种种论点重新“迸发”出来。而在种种论调之中,关于证券交易制度的质疑最受业内关注。

新华社记者刘开雄 赵晓辉

北京(CNFIN.COM / XINHUA08.COM)--在沉寂半年之后,光大证券乌龙案再起波澜。2月8日,该案当事人之一——光大证券原策略部主管杨剑波一纸诉状将中国证监会告上法庭,2月18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受理此案。2月19日,中国证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公开回应此案件。

值得注意的是,杨剑波此次诉讼案让本已看似“盖棺定论”的光大乌龙指案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自2013年8月16日之后,对此案的种种论点重新“迸发”出来。而在种种论调之中,关于证券交易制度的质疑最受业内关注。

程序化交易有漏洞

回顾近年来在国内外市场发生的各类“乌龙指”事件,存在技术性漏洞的程序化交易备受指责。然而,在追求交易效率和精准化方面,程序化交易又是国际主流的交易方式。

“光大证券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风险内控没有及时跟进,引发了这个乌龙事件。”杨剑波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从国际大型投行目前的发展情况看,更像是一个金融技术公司。杨剑波坚定地认为,这种程序化交易是国际市场的主流,也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大势所趋,国内券商正在转型,而这种交易方式的转变带来的就是在交易领域创新业务的发展。

据了解,本次光大证券出错的系统是一个“直报系统”。在传统业务中,券商对风险控制主要集中在“柜台流程”,即通过券商的柜台系统对提请交易的订单进行验资验券,虽然已经实现了自动化验证,但是仍需相当时间才能完成。而光大证券研发的“直报系统”,就绕过了柜台系统的验资验券,将交易请求直接接入交易所的交易平台,大幅提高了交易效率。

“国内有些大型券商已经完成了转型,而在技术层面也有类似的系统,”杨剑波介绍,当初光大证券为了保证对系统技术的全面控制,防止被其他券商抄袭利用,选择了一家中型的金融技术公司进行自主研发,这也为这次漏洞的产生打下了伏笔。

杨剑波承认,光大证券创新过程中,后台的风控没有能够及时跟上。但他坚持认为,这种国际主流的交易方式是中国证券业走出传统业务向国际市场靠拢的必然,“光大证券只是走路不小心,摔了个跟头而已。”

交易制度缺陷问题不容忽视

个体风险失控是个体的责任,在市场上犯了错误,必将受到市场的惩罚。但为什么光大证券200多亿的错单能够顺理成章地进入市场,并最终成交了70多亿,还引发了市场“惊魂三分钟”?众多关注此案的业内人士将关注焦点都集中在交易制度上。

首先是信用交易制度。根据我国《证券法》规定,证券市场采用的现货交易制度,但有市场传言交易所会员在交易过程中采用的是“信用交易”制度,即交易商可以透支交易,只要在交易所清算之前将钱票补足即可,而且我国交易所在清算中执行T+1,也就是说第一天交易的“欠账”可在第二天补上。

“在无需资金就可以交易的制度下,当年'3·27’国债事件中万国证券可以交易出上千亿元,今天的光大证券尽管才交易出72亿元,但显然交易出720亿元、7200亿元都是有可能的。”中山大学兼职研究员、曾任广发证券结算中心总经理陈培雄表示。

而一位证券公司清算部人士表示,按照目前的交易制度,虽然券商没有钱但买了股票,但股票仍然在结算公司,并没有真正划拨到券商帐户。如果券商无能力付钱,股票将划至结算公司的清偿帐户,变现后弥补对手方的亏空。而杨剑波也承认,作为券商通常会让交易资金在自己的账户上“趴”一个晚上,以减少利息支出。因此,就会出现透支买卖的情况。

事实上,上述问题已经困扰了中国资本市场多年。经历过“3·27”国债期货事件、南方证券倒闭事件的财经评论员钟金生表示,上述两起事件都和信用交易有关系。为什么管金生(“3·27”国债期货事件的主角)在账户没有钱的情况下,能在最后3分钟下单成功并最终成交呢?“这个问题确实需要好好反思,否则未来还将难以预防这样的事情。”钟金生表示。

此外,在光大事件发生后,关于光大证券是否是内幕交易的问题,争论的一个核心焦点就是上交所在知道光大证券出现错单之后,为何没有发布公告警告市场投资者?但把事件再向前回顾,光大证券巨额错单为什么能够入场呢?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行人士说,交易所不负责验资验券,只提供交易平台,风险防范主要依靠证券公司,股票和资金的结算在结算公司,这也是国际上很多交易所的通行做法。再看光大证券的“直报系统”,它绕过了券商自己的审查程序。如果交易所也没有防火墙,那么就是2000亿的错单能入场也不足为奇了。有专家点出了问题所在——做市商制度。在国际市场中,因为有做市商代替了交易所进行验资验券,做市商代理交易所责任,成为市场的“缓冲剂”。虽然做市商也有错的时候,如高盛的期权交易乌龙等就是做市商自己犯错所导致,但作为缓冲地带,做市商成为了市场公共层面的防火墙。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没有做市商制度,在券商自身的防火墙失效的情况下,为什么就没有交易所的防火墙呢?应该看到,光大证券内控出了问题,还仅仅是光大证券自身,但交易所的预防系统出了问题,面对的将是所有投资者。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在光大事件发生之后,北京工商大学教授胡俞越曾提出质疑:如果本次事件主角不是一个受到证监会监管的上市证券公司,也不是一个错误的乌龙行为,而是一些恶意扰乱市场并试图从中谋利的非法投机集团的话,那么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呢?顺着这个思路,光大证券内部风险失控并不是导致“惊魂三分钟”的主要原因,关键是在于没有任何防范机制为市场交易秩序保驾护航。今天是“误打误撞”的光大证券,也许明天可能就是一小撮有意混水摸鱼的投机集团。那么,这样的“乌龙指”事件就不是小偷小摸的“老鼠仓”,而是对市场所有投资者公然的掠夺。

事实上,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追求交易效率的创新机制不断发展,即使在美国这样金融系统成熟发达的市场,错单事件也一再发生。痛定思痛,首先应从券商到交易所,再到监管机构,在本次事件中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资本市场突发事件的偶然性和必然性,都应该制定市场突发事件的处置预案,而非“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其次,加强市场前端的风险控制。市场前端的风险控制,不仅是市场交易主体的责任,更是市场管理者的核心责任,尤其是对于可能引发市场“涟漪效应”的交易行为更应该心中有数。在交易所之间也应该加强信息沟通,尤其是现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之间。

第三,监管层的处罚应该法制化、常规化、透明化。目前,证监会对光大证券进行处罚的证据并没有公开,也没有举行公开的听证会,而本次事件影响到了整个资本市场,当天的股票投资者和股指期货投资者都有权利知道事情的真相。而这也成为人们关注杨剑波诉证监会的主要原因。

[责任编辑:彭桦]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