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2013期货私募:“明星”常有 “寿星”难寻

2013期货私募:“明星”常有 “寿星”难寻

中国证券报2013年12月23日03:02分类:新华社报刊

2013期货私募:“明星”常有 “寿星”难寻

本报记者 官平

期货圈子里满是传奇人物,有名噪一时的天才、神童,有声名久远的枭雄、教父。但付爱民有一句话总挂在嘴边:这行业只缺“寿星”,不缺“明星”。过去,一年赚数十亿的期货大佬频出,而今音讯难觅,不少期货大户更是讳谈业绩,似有难言之隐。

中国证券报采访的沪上多位期货人士称:“今年圈里做得好的人真不多,别说翻倍了,能不翻船就算不错。”多数人败在了“浮盈加仓”老的操作手法上,因为今年不像前些年,“像样的行情”没几次,多为震荡市,要么做了白做,要么做了被套。有些人说,明年可能会好一些,有些人说这可能会是一种常态。

震荡时代 行情难把握

付爱民在期货圈里名声在外,是上世纪末最早的一批期货人,起初是一名期货经纪人,而后从事期货研发工作,2005年起担任私募基金操盘手。曾经,他的资金在半年内翻了近20倍,而后又“打回原形”。

最近一次见付爱民是12月18日下午,刚做完交易的他显得有些疲惫,眼里带着些许血丝。这可能是期货大佬的常态,他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公司里的“主力资金”由他操盘,有时候一天参与十个期货品种的交易,精神高度紧张,收盘后虽然感觉很累,但是脑子还是很兴奋。

今年尤其如此,付爱民说,像传统的“大品种”铜、橡胶和棉花,今年却没有单边大行情,很少有好的交易机会,但一般来说,小资金成长为大资金以后,只做比较成熟的品种,这可能是今年交易难做的原因。

“前些天的甲醇行情,是可遇不可求的,这样的品种如果不是长期关注,很难捕捉到。”付爱民说,这次自己虽然配置了一些甲醇的多单,但量不大。从11月21日至12月10日,一共14个交易日,甲醇期货1405合约交易量从124手攀升到21.9万手,价格从最低每吨2907元涨至3407元,涨幅近每吨500元或17.2%。

从上市以来,甲醇期货就被市场冷落,如今摇身一变“明星品种”,炒手们还没搞清楚原因,行情就已经结束。据位于上海期货交易所附近一家接近现货商的交易员称,这波行情他们抓住了,因为早在今年上半年基本面状况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当时宁波最大的一家甲醇进口商受债务问题困扰停止进货,市场偏紧的供应格局逐渐起了主导作用,特别是下游一些产品如二甲醚、MTO需求不错,而且一些新项目建成开工。

“从一些地方化工电子盘来看,当时价差已经非常明显,买进去基本没有什么风险。”上述交易员说,现货层面反映的是,上半年国外甲醇装置一直饱受天然气供应偏紧和自身检修的压力,欧美和东南亚地区长期处于货紧价涨的氛围中,尤其是近两个月,中国、日本、韩国、印度以及东南亚地区的甲醇价格进入了飞涨阶段,流入中国的进口货源大幅缩减,以至于中国华东港口和华南港口进口货库存持续低位。

但能抓住这样行情的人毕竟是少数,后知后觉者再入市只能方便他人出货,提供流动性。付爱民说,从其近二十年的交易经验来说,每隔两三年,主流品种都有一波大行情,只是不一定是主流品种,比如今年白银暴跌、甲醇暴涨,都是暴利机会,但因为大家可能很少或者没有关注。

他坚持认为期货市场是不缺暴利机会的。付爱民也发现,从2012年开始,期货市场的行情节奏似乎跟以往有所不同,而且一度也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回撤,遇到了挫折。付爱民说,行情不存在难不难做,只是手法有没有配合当时的行情节奏。

今年以来,付爱民的交易手法有了较大改变,按照其自己的说法,从2012年底就已经开始变化了。“按照原来的操作思路肯定不行了。”据其透露,目前其客户资金平均收益50%左右,自有资金账户仓位稍重,收益也更高一些,已经翻了一倍。

付爱民今年抓住了两波大行情,一是做空白银,一是做多棕榈油。从今年年初,他就看空白银等金融属性比较强的品种,从每千克6000上方一直到白银暴跌整个一波下跌,几乎全部收入囊中,但很可惜的是,考虑到跌得快仓位并不如以往那么重。谈及棕榈油,十月份以后,他就开始做多棕榈油,底部到高位也差不多全把握住了。

“对客户来说,两次整体盈利差不多50%,而且是在年初回撤接近百分之十六、十七的情况下拉平后取得的。”付爱民说,相对于往年今年的行情确实让自己感触比较多,经历了先抑后扬,而且把自己的手法风格做了很多改进。

市场变了 思路也要变

中国证券报接触到的一些沪上的期货大户,口中常道“道”,比如《易经》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但真正能做到者,少之又少。

以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品种———金属铜为例,从2006年到2011年的6年,价格振幅分别为每吨42780元、25557元、48017元、35296元、23428元、25707元,而从2012年至今,价格振幅分别降至9502元、12432元。除今年年初2个月走势比较明显以外,铜价多围绕每吨52000元波动。市场开始担忧,类似于2012年与2013年如此“纠结的行情”是否会成为一种波动常态?如果是的话,中长线还能做吗?

付爱民是偏向于认同这一点的。他说,震荡行情如果成为常态,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应该是很大的挑战。“以往的成功经历,可能应付不了现在的波动情况,在某些行情上应该进入修整阶段。”但付爱民说,其认为波动趋缓的常态并不指某些品种活不活跃,而是说一些新品种可能会成为主流品种。

仅今年一年,目前为止国内期货市场已经挂牌9个新品种合约,分别为焦煤、国债、动力煤、沥青、铁矿石、鸡蛋、粳稻、胶合板、纤维板。期货大户陈东就喜欢“炒新”,每次出新品种的首个交易日,他都会炒一把,而且屡试不爽,渐渐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比如常见的“开门红”。

陈东说,他越来越关注新品种的机会,因为新上市的品种可能会慢慢活跃,传统的品种有可能会不见得那么活跃了,可以看到目前国内期货市场整体资金量并未上升,还是原来那么多资金,这就意味着一些资金开始退出原来已经上市的品种,比如铜、豆粕,资金流出迹象就比较明显,而菜粕、白银等品种成为了当前的主流品种。

好新鲜的期货大佬不少。“菜粕产业面比较简单,内地湖北,沿海福建、广东走一圈下来,产量、进口差不多都能摸清,做起来心里有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交易员说,菜粕期货属于小品种,单张合约价值小,占用资金比较少,而且基本面上的几家大的公司只要摸清楚“底细”,就可以大胆地做,“有时候我们一天上万手下去,特别是尾盘,很多你看到的跳水行情,就是我们干的。”

付爱民也是如此,一线交易员出生的他不仅非常关注,而且几乎每个新品种都会参与,包括黄金、白银期货夜盘,以及上周五有色金属期货“夜盘”,他差不多都会去试试,找找盘感。

他的逻辑是,每个商品都有独特个性,不去做盘就很难了解它的个性,哪怕用非常小的量,比如一两手地做,试着找感觉去摸索它。“特别是这两年我就发现最大变化是新品种可能会成为主流品种。所以只要是新品种我都会去研究,争取能够在新品种成为主流品种的时候能把握住,那时利润就会比较大。”回顾起当年的棉花期货,因为一开始觉得是很不活跃的品种,可后来真就出现大行情,机会错过以后后悔都没用。

在选品种方面,付爱民认为,首先成交量和资金量的吞吐能力要好,投资者的参与结构比较均衡,成交达到活跃状态以后,这个产品基本上就可以参与了,“量”是首要考虑的;其次当新品种的国家产业政策有新导向以后,或者基本面对这个新品种有些特殊的利好,这样的品种可能会面临大的结构性变化的机会,可以重点去参与。

对每一个交易员来说,转型是是非常艰难的,因为这意味着否定自己的过去。“我们在期货市场里做了这么多年,比初入市场的那些人,可能更快适应变化。”付爱民说。

曾经拥有  不如“天长地久”

就行情的盘整状态来说,价格在一定幅度内上下震荡,不冲高点也不破低点,盘整形态经常从价格的大幅震荡,逐渐过渡到小幅波动。不少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期货交易员或者私募认为,盘整状态只是暂时的,可能是上涨或下降途中休息,也可能是新一轮行情反转前的准备。

“今年以来采用量化对冲的程序化交易策略的产品,在收益方面表现较好,平均收益率为16.99%,而采用主观策略的产品,平均收益率仅为7.92%,收益不达程序化策略的一半。”私募排排网研究员彭丽娜说,在期货市场没有明显单边行情的情况下,套利策略也许是最为保险的盈利方式,可以降低净值波动,对于那些不喜欢大起大落的投资者来说,可能更愿意接受。

据其统计,截止12月13日,私募排排网监测的47只管理期货策略的私募产品今年以来的平均收益率为28.17%,远远高于阳光私募产品的收益水平(14.03%),获得正收益的产品数量为32只,占比为68.1%。

目前来看,表现最好的广州银闰投资旗下单账户“铖功程序化”,今年以来上涨498.44%;其次是济南百仕旺旗下单账户“黑天鹅二号”,今年以来上涨306.34%;“康腾1号”和“柒福2号”今年以来的净值实现翻番,分别上涨153.61%和108.10%。不过彭丽娜也发现,管理期货策略的私募产品业绩分化程度较高,今年以来表现最差的产品“同禧程序宝”,净值下跌幅度为89.22%,亏损50%以上的还有三个产品,如“鼎善一号”、“寰宇期货稳健一号”、“THS三维量化对冲”。

“对交易员来说,期货市场不怕涨,也不怕下跌,怕的是横盘震荡。”付爱民说,今年的期市相对于往年确实波动较小,一年没有品种出现大的单边行情,因此近两年市场上也少有传奇人物出现,这个市场终究是“行情造英雄”,温和的市场行情中,期货市场本身也在稳中发展,行业规模大了,行情小了也不怕,而投资者追求的也应该从“明星”向“寿星”转变。

[责任编辑:周发]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