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记者手记远离皮革的皮革中心

■记者手记远离皮革的皮革中心

中国证券报2013年10月22日02:22分类:新华社报刊

□本报记者 于萍

无论春夏秋冬,来海宁旅游的人,总不忘到皮革市场走上一圈,这一点从皮革城停车场上拥堵的车流便可见一斑。看似经营模式简单的皮革贸易,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海宁,这座位于钱塘江畔的小城,从地理位置上看远离皮革需求量最大的北方地区,也并非原料直接生产地,却为何会成为皮革交易的中心?

如果纵览海宁皮革市场的发展历程,或许能找到答案。独特便利的地理位置、方便快捷的交通、各项政策扶植,一系列因素铸就了如今海宁皮革业的发展。

海宁皮革业的起源还要追溯到上世纪初。最初,人们只是利用较为简陋的生产工具对皮革进行初级加工。但随着规模化发展,海宁逐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皮革作坊,并建立了地方性的制革厂。

随着制革技术不断完善,海宁制革工业发展成为国家技术改造重点扶持对象,相对较为先进的制革生产技术和经验得到广泛推广。当时成立的海宁制革厂,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在相关发明技术创新上有了很大突破。正是由于技术上的革新,让不产皮的海宁在与其他地区的竞争中占到了先机。同时,当地政府也开始将皮革作为主导产业进行培育,围绕皮革产业进行了一系列政策鼓励。

此后,海宁中国皮革城的设立,将分散化的皮革市场进行了资源重新配置和整合,大大提升了区域品牌的知名度,也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皮革产业的发展。当然,海宁便利的地理位置,也为小商贸的生存、培育和发展提供了先天优势。凭借着便捷的交通,海宁皮革产品可以迅速销往江浙等发达地区,使市场能够以最快程度扩展。

从分散到集中再到品牌创立,海宁皮革产业的发展是我国不少商贸零售细分行业的缩影。尽管与很多工业及制造业企业相比,这些零售企业的销售规模较小、生产模式相对简单,但是凭借着一定的技术优势、相对前瞻性的经营理念以及多年的品牌积累,不少零售企业在细分市场上取得了“垄断性”优势。特别是在我国刺激内需的带动下,再加上国人的消费理念不断升级,以皮革为代表的消费市场规模正在不断扩展。区域性市场正在向全国范围扩充,这一点从海宁皮城的全国布局上便可见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海宁外,桐乡等皮革市场的规模也在迅猛发展,行业竞争正呈现多元化、渐趋激烈的格局。

对于皮革企业而言,品牌优势、资金实力、贸易规模、信息技术等因素都是生产经营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先进的经营理念以及在产品、技术、科技方面创新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显现。面对着激烈的行业竞争,如何实现差异化经营、完善企业治理和人才梯队建设、打造自主品牌、实现产业链纵深发展,这可能是皮革乃至其他行业面临的长期考验。

[责任编辑:周发]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