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奠定计算机化学模型基础美籍化学家摘得诺贝尔化学奖

奠定计算机化学模型基础美籍化学家摘得诺贝尔化学奖

中国证券报2013年10月10日04:01分类:新华社报刊

□本报记者 陈听雨

瑞典皇家科学院9日宣布,将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三位美籍化学家马丁·卡普拉斯(Martin Karplus)、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和亚利耶·沃什尔(Arieh Warshel),他们的获奖理由是“为复杂化学系统创立了多尺度模型”。

三位美籍化学家分享奖项

在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中,马丁·卡普拉斯1930年3月15日出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美籍犹太裔理论化学家。卡普拉斯1950年取得哈佛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53年获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师从莱纳斯·卡尔·鲍林。1953年至1955年,在牛津大学查尔斯·库尔森教授的指导下进行博士后研究。目前担任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以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卡普拉斯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核磁共振谱学、化学动态学、量子化学和生物大分子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他提出了有关耦合常数和二面角之间关系的卡普拉斯方程(Karplus equation)。

迈克尔·莱维特1947年出生于南非豪登省北部城市比勒陀利亚,1971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莱维特专注于癌症研究,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担任教授。

亚利耶·沃什尔拥有美国和以色列双重国籍,1940年出生于以色列Sde-Nahum基布兹(Kibbutz Sde-Nahum),1969年沃什尔获得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博士学位,目前是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

计算机化学模型奠基人

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信息,过去化学家们常利用塑料短杆和小球表示化学分子结构;如今他们早已开始使用电脑来展示各种化学模型。时至今日,化学领域所取得的大部分重要进展都离不开计算机模型的帮助。恰恰在上世纪70年代,正是卡普拉斯、莱维特和亚利耶的工作为这项强大工具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帮助人们加深了对化学过程的理解与预测。

化学反应极为迅速,在数百万分一秒间,电子已完成由一个原子核向另一个原子核的移动。利用原始的塑料短杆和小球代表的化学分子结构模型,已无法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如今,科学家们正是借助卡普拉斯、莱维特和亚利耶设计的模型,得以在计算机的帮助下揭示复杂精妙的化学反应过程的细节,如废气的催化净化,植物绿叶的光合作用等。

根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随后2013年诺贝尔和平奖、经济学奖将分别于北京时间11日和14日公布,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时间尚未最终确定。

[责任编辑:周发]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