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专家连线米清:稻谷进入收割期供应压力骤增

■专家连线米清:稻谷进入收割期供应压力骤增

中国证券报2013年10月09日03:01分类:新华社报刊

□本报记者  王朱莹

“2012/2013年度有望再创新高,实现产量的十年连续增长,而同时,我国大米消费趋势将呈波段式上扬,年涨幅不会超过1%,目前基本处于供需平衡状态。”万达期货稻谷分析师米清表示,5月受镉大米事件影响,在湖南、广西等地发现重金属超标的稻米,对整个稻谷市场的价格形成压制,尤其是籼稻价格高开低走,在国家最低收购价格推出后,稻米市场才逐渐有所恢复,目前保持平稳态势;随着稻谷进入收割期,后市供应压力较大。

中国证券报:从供需层面看,我国稻谷产业处于什么状况?

米清:自2001年以来,我国稻谷种植面积连年增加,产量同步增长,2012/2013年度有望再创新高,实现产量的十年连续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全国稻谷意向种植面积增1.0%,中稻和一季晚稻增1.6%。据统计预测,2012/2013年度中国稻谷播种面积为45445.4万亩,较上年增加12万亩,增幅0.3%。2013/2014年度全国稻谷播种面积45720万亩,增幅1.1%。估计全国稻谷单产6.777吨/公顷,增幅1.3%。

从消费层面看,2007年开始,国内大米消费量开始稳步回升,消费量约1.82亿吨,2008年消费量稻谷约1.83亿吨,2009年消费量约1.82亿吨。2010年消费量折合稻谷约1.84亿吨。

2012/2013年度国内稻谷总消费为20150万吨,较上年增加310万吨,增幅1.6%。其中食用消费17200万吨,较上年增加300万吨,增幅1.8%,饲料和工业消费2826万吨,较上年增加8万吨,增幅0.3%。总的来说,我国大米消费趋势将呈波段式上扬,年涨幅不会超过1%,目前基本处于供需平衡状态。

中国证券报:稻谷价格今年来波动情况如何,您对其未来走势有何判断?

米清:随着人口基数扩大,消费量逐年增加,国家收储政策支持,收储价格连年提高,稻谷价格总体呈现上扬趋势。自2004年开始,国家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托市效果逐渐显现。2006年以后国家最低收购价格逐年上调,全国稻谷价格不断抬升。

2010年受政策、天气、消费等因素影响,全国稻米价格总体呈现上涨趋势,粳稻、粳米市场受需求量持续增加及东北受灾减产的影响,价格再次大幅走高。2011年上半年随着供应量下降,市场粮源相对紧缺,加之CPI不断攀高,物价上涨,导致粳稻、晚籼稻价格继续上涨,粳稻价格最高达到2900元/吨,晚籼稻价格达到2700元/吨。2012年初,在政策补库带动下,粳稻、晚籼稻价格稳步走高,7-8月份市场青黄不接时,价格攀升至历史高点,粳稻达到3200元/吨,晚籼稻达到2900元/吨。

2013年稻米市场走势较为曲折,种植期由于籼稻种植收益不佳,令种植面积略减,之后遭遇持续性干旱高温天气,影响了稻米的生长。由于稻谷连年丰收,产需略有节余,加上进口米价的优势,对国内市场形成较大的压力。5月受镉大米事件影响,在湖南、广西等地发现重金属超标的稻米,对整个稻谷市场的价格形成压制,尤其是籼稻价格高开低走,在国家最低收购价格推出后,稻米市场才逐渐有所恢复,目前保持平稳态势;目前稻谷逐渐进入收割期后市供应压力较大。

中国证券报:下半年影响稻谷价格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米清:首先,稻谷购销市场化逐渐增加,市场供求平衡关系仍是影响价格走势的基本因素。从整体供需形势来说,稻谷市场仍处于宽松状态,产量略有结余。

其次,如同小麦、玉米等其他农产品一样,国家也通过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等政策保护农民种粮收益,稳定市场供求。早籼稻易于储藏,价格较低,是主产区稻谷储备的主要品种,早籼稻的数量占有很大的比例。自从7月以来,早籼稻受到收储价格支撑,在高位平稳运行,收购稻米仍在持续增加。早籼稻目前流通量减少,后期上涨的空间有限。

第三,进口量迅速增长。印度解除了大米出口禁令,出口份额增加较快,越南大米价格不断走低;随着国际市场大米市场供应增强。主要受到越南低价大米的冲击,我国进口稻米总量增加。截止到2013年7月,我国大米进口量为145.8万吨,同比增加5.6万吨,增幅为3.97%。目前最具有竞争力的是越南破碎率5%的稻米,离岸价格在380美元/吨,巴基斯坦破碎率5%的稻米FOB价格在410美元/吨,泰国破碎率5%的稻米FOB价格在442美元/吨。从进口量看,越南以97.2万吨位居我国进口大米首位,占进口量的66.67%,巴基斯坦以33.8万吨排在我国进口大米第二位,占进口量的23.19%,两者相加接近我国进口大米量的90%。物美价廉的进口稻米,将对国内稻米价格形成冲击。

[责任编辑:周发]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