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基金业少点面子工程

基金业少点面子工程

中国证券报2013年08月12日02:21分类:新华社报刊

这段时间,最给基金公司争面子的事,莫过于和某家电商谈成了合作,迈进了互联网金融的大门。笔者还不止一次地听说,某家基金公司老总又和电商部门的负责人拍了桌子,大骂手下办事不力,让别家公司抢了先。

自从余额宝面市以来,基金业仿佛一夜之间集体“触电”,电压随着余额宝规模的突飞猛进而节节高升。在这种环境下,电子商务这个曾经被视为“鸡肋”的业务转眼间成为基金公司的“香饽饽”,公司无论大小,原先的发展战略都被抛到脑后,竞相投身于互联网金融大潮。没有人才储备就招人,没有技术基础就买系统,大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气概,誓要杀入电商这洼尚不知是蓝是红的海里扑腾一番。

毫无疑问,互联网金融的前景是光明的,基金公司试水电商也是大势所趋。但这条路并非所有基金公司成功的必经之路。在笔者看来,被天弘这家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抢了互联网基金的头啖汤,恐怕才是刺激绝大多数基金公司的原因。大公司耻于被小弟抢跑,小公司则眼红于难兄难弟的一步登天。于是不管自家公司的资源禀赋和既定战略,通通玩起了互联网金融。

其实,互联网金融并非基金公司成功的独木桥。例如,对于银行系基金公司来说,利用好银行股东的客户资源就足以让其跻身行业第一集团,借助好银行网点,同样可以服务好基金客户。对于很多基金公司而言,提高投资管理能力才是当务之急。如果没有良好的投资业绩,即使借助互联网吸引到投资者,也会因为不能帮投资者赚到钱而最终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笔者认为,目前基金公司争相“触电”缘于行业由来已久的面子文化。中国基金业是个不大不小的圈子,基金公司的高管大多互相认识,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对面子格外看重,生怕在某一方面不如他人,栽了面子,尽管大家对面子背后的真实情况都心知肚明。所以,我们会看到年底基金公司争先恐后地冲规模,即使年关一过规模就大幅缩水;也会看到新基金发行时经常出现“帮忙资金”,因此还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更会看到为数不少的“僵尸基金”,徘徊在清盘线上下却僵而不死。

很多人对基金业的面子文化深恶痛绝,但轮到自己却很难免俗。归根到底,面子的背后是利益。年底冲规模决定了基金公司的座次,更决定了高管能拿多少奖金,跳槽之后能坐什么位子。寻找“帮忙资金”是因为这决定了营销部门的年度业绩,更是确保发行批文不被浪费。

基金公司竞相“触电”,更多是因为看到了余额宝激增的规模,将互联网视作扩大规模的利器。但如果没有系统的规划和充分的准备,没有扎实的投资业绩作为基础,盲目杀入互联网金融,恐怕只能沦为面子之争。

[责任编辑:周发]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