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海外观察美国经济结构改革“三板斧”

海外观察美国经济结构改革“三板斧”

中国证券报2013年07月13日03:01分类:新华社报刊

□刘丽娜

今年以来,“结构改革”一词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受到学界和舆论界热议。在兵不血刃又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经济竞技场上,越来越清晰的是,那些竞争力增强的国家,往往得益于结构改革相对出色。在这方面,世界头号经济体、金融危机爆发已五年的美国尤其值得关注。

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曾说,以金融危机救助为己任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救助那些爆发危机的国家通常使用“三板斧”:首先,要求危机国家货币贬值,启动外需来弥补因危机受损的内需;其次,为危机国家提供应急贷款资金以渡难关;第三,要求和帮助危机国家制定结构改革计划,重塑中长期增长。“三板斧”可简要概括为六个字:贬值、给钱和改革。在这六个字当中,贬值和给线都是应急性的短期计划,说白了就是为中长期改革“买时间”,其最终目标都是帮助危机国家回归良性增长。

应当说,在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爆发金融危机之前,上述“三板斧”基本是用于发展中国家的,这些国家多数经济体量小,对全球经济的系统影响不大。而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后引发的国际金融海啸则是从美国开始。对于这样一个系统重要性极高的经济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传统药方显然无能为力,且没有先例。因此,美国金融危机后主要是靠自救,而这自救之策或许也可以概括为“三板斧”。

第一板,推动立法,规则先行。美国是法制社会,在事关民众的大事上,无不以订立规则为先决条件。在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袭击下,美国人的应对举措也从立法开始。从2009年上任起,美国总统奥巴马就把应对金融危机作为首要任务,推动相关立法是其首个任期内,特别是就职头两年的政治蜜月期内的头等大事。奥巴马不惜代价,促成了金融改革法案和医疗改革法案。尽管这两项法案并不完美,但它们是各方利益妥协的结果,对金融危机后的“去杠杆化”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板,化虚为实,重振实体。舆论公认,美国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是以金融业为首的虚拟经济发展过度,多年的制造业外移又造成本国产业空心化。凡事皆有度,金融业原本是美国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但发展过头,其弊端就以破坏性的方式显现。因此,危机后,美国决策者采取了增强实体经济的种种措施。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通过对内和对外两个“再平衡”战略,使经济向实体回归。在内部平衡上,通过大规模公共投资翻新基础设施,通过“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通过“出口倍增计划”拓展外需。从外部平衡上,主要是通过美元贬值和各种贸易谈判,扩大外需。几年过去,这些调整战略逐步显现成效。

第三板,战略规划,创造未来。奥巴马曾在2010年的一次演讲中说,人们都希望预知未来,而把握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创造未来。在这方面,“新能源战略”就是一例。几年来,奥巴马在首次国情咨文中就倡导的新能源业在美国发展得尽管并非一帆风顺,但这种理念的宣扬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未来市场。这种影响甚至并不仅仅在美国本土显现,在中国等其他经济体当中,也能够深刻感知。

当然美国经济的结构性改革措施远不止于笔者总结的三点。这三项措施本身也非按时间先后进行,而更多是同步推进。之所以这样概括,是想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使人能对美国的经济现实有一个新的理解。事实上,这次金融危机给美国人上了极为深刻的一课,美国人对危机的反思是认真的,并且也为危机付出了沉重代价。几年来,逾900万人被拖入失业大军,家庭财富严重缩水,除少数“大不可倒”的金融机构得到政府庇护,数百家中小银行倒闭,许多企业高管破产自杀,美国丧失了制造业产值全球第一的地位,危机还使华盛顿执政党轮换,美国在国际上的领导力受到空前质疑。

   经过惨烈的洗牌与深度调整,民众以及世界对美国经济的信心逐渐恢复。这体现在统计数字上,体现在舆论风向中。知名咨询机构科尔尼公司发布的最新调查显示,美国12年来首次超过中国,重夺全球最适合外商直接投资地区桂冠。实体改善,金融业重现活力,美元升值。

尽管前景不容盲目乐观,美国经济的结构改革也远未结束,像债务危机这样重大结构问题的改革还很有限。但无论危机还是复苏,美国经济都是警世教材。其几年来历程显示,金融逐利过度必付代价,经济向实体回归取决于政治意愿,取决于制度设计,更取决于执行力。自我省查愈深,复苏韧劲愈强。这值得居安思危者以为鉴。

[责任编辑:周发]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