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大盘解析 > 刘思恩:即便不是底部也要逼自己买入

刘思恩:即便不是底部也要逼自己买入

中国证券报2013年07月06日10:46分类:大盘解析

□海康人寿投资部总监 刘思恩

六月中旬资金面刚开始紧张时,据说某机构的投资部紧急开会,说股、债都迎来了十年一遇的机会。没想到随后几天继续大跌。即便跌到6月25日中午那个惨烈的1849点时,据统计也不过是四、五年一遇的暴跌速度。可见很多投资者甚至从业人员,对风险的认识还是不够,见的世面不够多。

八个半交易日跌16.3%,平均每个交易日跌1.9%,光看数字确实没到惨绝人寰的地步。但是难得的是毫无反弹的持续下跌,尤其是25日接近中午那场酣畅淋漓、有点情绪发泄的杀跌,更是令人肾上腺激素加速分泌。手里有钱的老股民,应该预感到股票质地和公司前景在这个时候已经不是主要问题了,如果从纯博弈的角度出发,多少应该买入一些股票,尤其是成交价格不连续、空量暴跌的品种。

25日中午出了些许利好导致大盘大幅反弹,也是值得玩味的事。新股民总是想去打听利好然后进行买卖操作,老股民却是根据盘面变化提前买卖,“搏”利好。是因为出了利好才反弹,还是因为暴跌过甚导致各方利益呼唤出利好,对这种因果关系之妙,存乎一心,不可断言。

做固定收益的人考虑问题稍理性、量化些,不会从纯博弈角度看问题。比如笔者一直来回操作的隐含收益很高的分级基金稳健端,某品种在25日下午开盘后一度杀跌到净值的七折以下,价格创历史新低,隐含收益率达9%,赶得上那些口碑很差的房地产信托。但这可是几乎没有信用风险的固定收益产品啊!而且还是永续的品种!如果经济真往萧条方向走,高信用等级的长期限固息投资,绝对是最好的投资品。这时无论从投资还是投机角度,一定要逼自己鼓足勇气,近乎“疯狂”地买入。

25日收盘后,长长的下影线促使很多投资机构召开紧急会议,商量策略是抄底还是逃顶。笔者当时不管对机构还是个人朋友都说两个观点:首先,从战略上看,暴跌必须买入,即便回头看不是底部,也要逼自己多多少少买一点,这是你一直呆在证券市场里的一个基本原则;其次,从战术上说,应该分批安排好资金,在大盘继续下跌的情况下,确保能一路买到七月中旬,或者你自己设一个想象力可及的最坏点位,比如2008年的最低位1664点。

具体的战术建议是:从安全系数高的品种开始买入,只要跌,就逐步开始转入高风险品种。第一步,在六月底前,逐步买入没有信用风险,但价格波动敏感的某些分级基金A端、转债基金等;第二步,在六月最后一个交易日到七月的头几个交易日,如果回购资金成本不怎么跌,股债继续双杀,则买入ETF等指数基金,或对你熟悉有感情的套牢股票进行补仓;第三步,到七月中旬及以后,如果大盘继续跌,跌到你的“想象力极限”,则买入最令人恐惧的高风险品种,比如分级基金B端(股、债均可)、利空频出的跳水股、ST和低价垃圾股,以及本轮熊市领跌的品种(如金融、房产、强周期工业股等)。如那时能出一点特殊事件就更宜大胆满仓,比如第一例明确宣布的挂牌债券违约、某中小金融机构破产、某上市银行巨额坏账暴露、新股恢复发行日期敲定等。

现在看来,七月初的资金市场环境恢复的出乎预期,股市债市也走的较强。跟着我上述计划走的人,也许会觉得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钱有踏空的危险。怎么办?我以为没关系,因为分批建仓本来就不是一种适合各种环境的妙策,也不会创造超额收益。分批的目的是让你只要加仓,必然降低成本;只要大盘反弹,必然有获利盘。于是看上去每步行动都在计划之中,安抚自己、安抚领导、安抚客户的效果更重于总资产收益率的最大化。如果您确实有这个心理需要,那我的分批建仓法是很有实践价值的。

话说回来,投资这码事(其实人生很多其他领域也是如此),很多时候是追求相对幸福,即比周围人更好一点或没有周围人那么糟就好。所以如果六月中旬你已经清仓腾出大量现金,那现在满仓买入也未尝不可,因为你肯定比周围大多数人的结局要好了。但是你暴跌后不买,你就永远没法证明你比周围人的相对优势。所以,即便这里不是底部,也要逼自己买入!

[责任编辑:邹晨洁]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