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社会融资规模大幅回落 映射实体经济偏冷现状

社会融资规模大幅回落 映射实体经济偏冷现状

上海证券报2013年06月13日04:11分类:新华社报刊

⊙记者 李丹丹  ○编辑 秦风

央行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包括信贷一改高速增长态势,出现较大幅度回落,连续数月的金融“热”出现消退迹象。这一方面是因为监管政策“压制”了融资总量,另一方面也映射了实体经济偏冷的现状。

政策连续出马“压制”融资

初步统计,5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为1.19万亿元,比上月少5763亿元。其中,以人民币贷款、信托贷款、外币贷款以及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下降得最为明显。

具体来看,人民币贷款增加6674亿元,比上月少1255亿元;信托贷款和外币贷款分别增加992亿元和357亿元,均创下去年8月份以来的最低值;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净减少1124亿元。

数月前监管层相继出台的监管新规无疑对这些数据起到关键的影响。

宏源证券指出,监管层要求银行对风险进行排查的行动仍在继续,非标债权比重限制、银行表内资产转为表外的逐渐规范化以及热钱流入回落共同制约银行短期信贷的扩张能力,虽然银行中长期信贷投放意愿增强,但整体而言,供给端的受限导致新增信贷不及预期。

数据也的确显示,5月份企业短期贷款仅增加378亿元,创下2010年6月份以来的最低值。

同时,外管局从5月初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制订外汇存贷比的公式等,导致外币贷款下滑。而银监会出台的8 号文对信托理财产品的限制作用逐步显现,则导致信托贷款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其他融资方式,5 月企业债券净融资2167亿元,不降反升,占比由4 月的10.8%上升至5 月的18.2%。

映射实体经济偏冷现状

1、3、4月持续金融“热”的状况出现一定程度的消退,这与目前经济“冷”的现状相吻合。

一般而言,金融数据传导到实体经济会有一个滞后期,通常在3—6个月。如此算来,年初红火的金融数据应该会反映在4、5月的宏观数据上。但遗憾的是,近两个月的宏观经济均没有起色。究其原因,一方面,比较多的钱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是进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另一方面,社会实体经济对资金的利用率降低,经济主体中“三角债”的情况较以往严重。

这种状况持续,对实体经济中真实、有效的资金需求无疑是一种打击。数据显示,5月份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1455亿元,仅占全部新增贷款量的21%。企业有效信贷需求的不足,映射了实体经济的疲弱。

但是市场也有偏乐观的声音。宏源证券指出,5月新增信贷中,以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下降最为明显,主要原因是企业债券融资的中票短融扩张有替代效应,同时企业现金流情况没有进一步恶化也降低了短期贷款需求。而中长期贷款较为稳定,印证基建、房地产和汽车为经济主要拉动力,显示当前经济复苏动力尚可。

[责任编辑:周发]

分享到: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