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新基金法引领行业破局”系列报道之三股权激励开闸人才流向或逆转

■“新基金法引领行业破局”系列报道之三股权激励开闸人才流向或逆转

评论
分享到
中国证券报2013年05月24日02:21分类:新华社报刊

□本报记者 江沂 深圳报道

股权激励渐行渐近,6月1日实施的新《基金法》为基金公司员工持股首次开了“口子”。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发现,大公司股权激励需过股东、定价等难关,短期内推行难度很大,但新成立及小规模基金公司负担小,或成首尝螃蟹的先行者。

大基金:定价是个难题

“我们正在积极准备股权激励方案,目前正与股东加紧磋商中。”深圳一家资产管理规模排名前十五的基金公司总经理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据了解,有这样打算的还有排名更靠前的基金公司,该大型基金公司自2005年时就提出将实施员工持股计划,但囿于相关规定,一直无法实施,在政策放开之后,这一计划又重新提上议事日程。

但对相当一部分基金公司来说,推行股权激励属于可望不可及的目标。有基金公司总经理私下告诉记者,他们想推行股权激励,但首先在定价方面就很难与股东方谈妥。“我感觉在2007年以后公司股权发生过变动的公司,想要推行股权激励难度相当大。”这位总经理说。2007年以前,基金公司管理规模小,股权不值钱,但在牛市到来之后,管理规模急速膨胀,基金公司股权价格水涨船高。“推行股权激励,大股东需要拿出一定比例的股票转让给员工,这就面临一个定价的问题,按2007年的交易价,可能员工嫌贵,不肯买;定低了,股东也不愿意,毕竟当年是花了大价钱的。”这位总经理说。

   Wind统计显示,管理规模前20大的基金公司,2007年以来存在股权交易的就有10家,其中不乏高位发生股权变动的,这给他们推行股权激励增加了难度。

另一方面,大股东的国企背景也令大型基金公司股权交易难度增加,问题同样也卡在定价上。“定的高了,员工不买;定的低了,有可能会引来非议,甚至给你扣上国有资产流失的帽子。”有中型基金公司总经理认为,国资背景的基金,在股权激励方面会更加谨慎。

值得注意的是,大型银行系基金比起其他类型的基金公司股权要稳定得多,2007年以来,股权变动也很少。但据记者了解,这类公司推行股权激励或动力不足,“大股东可能认为,公司的规模增速主要是靠银行背景帮忙,核心管理层本来就来自国有银行,对于留住专业人才的渴求并没有那么高。”熟悉银行系公司业内人士如是说。

说到底,大股东的态度最为关键,据了解,也有基金公司大股东已经预留了股权激励的空间。据报道,2007年,易方达基金公司的股东美的电器曾将其25%的股权转让给了关联公司盈峰集团(其实际控制人为美的电器董事局主席之子),曾经引发市场猜疑。不过目前市场人士多数倾向认为这是一个过渡性代持安排,为股权激励做准备。

小基金:股权吸引力何在

2006年,深圳证券业协会曾积极推动基金公司的股权激励,当时踊跃参与的6家公司均为大中型基金公司,可惜计划因牛市到来而遭搁浅。从目前看,或许破题股权激励的,会是一些规模较小、股权结构相对简单的公司。

“近几年小型基金公司也出'黑马’,业绩做上去了之后,规模及利润水平都大幅改善,其中,明星基金经理、职业经理人的作用较大,这些公司推行股权激励的动力较为强劲。”有基金公司高管告诉记者。相比之下,一些大型基金公司近年来弱化明星基金经理的作用,强调团队作战,产品设计也偏重工具性,对于专业人士的倚重度逐渐减弱。

另一方面,一些小型基金公司为了吸引人才,在推行股权激励方面也采取了较为积极的方法,如深圳一家刚成立的基金公司高管透露,一旦股权激励开闸,公司准备增资扩股,其中高管、基金经理都有可能在行列中。

5月17日公布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相关规定,成为基金公司股东的门槛并不高———“持股比例在25%以上的主要股东,个人金融资产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在境内外资产管理行业从业10年以上;担任持股5%以上的非主要股东,应当在境内外资产管理行业从业5年以上,个人金融资产不低于人民币1000万元。”这也对基金公司的个人股东提供了方便。

但参股此类小公募基金,更大的意味是与大股东“共苦”而非“同甘”。由于前期投入大,新基金发行难度也大,此类公司可能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才能实现盈利,注册资金“烧完”之后,后续仍要投入资金,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已不如上一轮牛市到来时的一本万利。有基金公司从业人员坦言,“吸引力不大”。据记者了解,也有基金业知名基金经理表示浓厚兴趣,甚至前期已经借代持形式入股新成立的基金公司。

基金公司人才流向或改变

近期富国基金总经理窦玉明或辞职的消息引发业内关注。窦玉明极有可能到中欧基金履职,并成为首批拥有基金股权的专业人士,股权激励的魅力令资深职业经理人由top10公司转投小规模公司,不禁让人联想,6月1日新基金法实施之后,股权激励的魔盒一开,基金业人才流动的方向会否发生改变。

“近来有保险公司跟我们交流,探讨如何成立公募基金公司,势必要从我们这里挖人。另外,券商、私募基金可以做公募,也会吸引人才,不搞股权激励,人很难留得住。”一位大型基金公司总经理告诉记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目前尝试股权激励最主要的原因,近两年尽管股市没有大规模行情,但随着券商、保险、信托纷纷自组资产管理队伍,基金公司的人员流动率仍居高不下,不仅高管频频离任,王亚伟等明星基金经理公转私也越来越多,这也逼着基金公司要以股权留住人才,但大公司推行股权激励难度大,目前仍只能以高工资吸引人。

以往资源流动“马太效应”明显,大机构的吸引力远远高于小机构,但加上股权激励的砝码之后,这一方向有可能出现逆转,中小机构的魅力可能会增加。也有基金公司高管认为,某种意义上讲,中小型基金与私募也越来越相似,部分考虑去私募的人才或会重新考虑公募基金。

[责任编辑:周发]

分享到: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