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公募业务渐近 券商资管难舍集合理财

公募业务渐近 券商资管难舍集合理财

评论
分享到
上海证券报2013年05月07日04:12分类:新华社报刊

⊙记者 浦泓毅 ○编辑 叶苗

距离6月券商可申请公募基金业务已不足一个月,在券商筹备相关业务资管申请的最后冲刺时间,券商集合理财,尤其是即将在6月停发的大集合产品出现了集中发行的高峰期。业内人士表示,这一方面有部分券商为达标公募业务资格冲量的原因,更多的则反映出券商对集合理财这种产品形式依然恋恋不舍。

数据显示,目前市场上共有50只集合理财产品正在发行募集过程中,发行集中度远高于此前的通常水平。在这些产品中,其中将在6月停发的大集合产品32只,占比达64%。

事实上,集合理财产品的发行在4 月已经开始进入冲刺节奏。数据统计显示,今年4月共有161只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完成发行,较3月的136只环比增长18%。

券商人士表示,券商资管部门在近期扎堆发行集合理财产品有两方面的原因。有志于公募业务但苦于资产管理不过关的券商要在最后时间“冲量”,同时也有券商更加青睐集合理财这种产品形式,选择抓住最后机会发行一些存续时间较长的大集合产品。

根据有关规定,资产管理规模大于200亿或者集合理财规模大于20亿的券商可在6月申请公募基金业务资格。但受银监会8号文影响,券商定向理财规模近期缩水严重。使得一些资产管理规模已经过线的券商需要在集合理财规模上再次发力,才能越过申领公募牌照的规模门槛。这意味着,未来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将是这些券商能否通过发行大集合产品达到“集合理财规模大于20亿”红线的珍贵时间窗口,错过这一时间,这些券商将只能发行小集合扩大规模,冲量难度将明显提升。

与此同时,多位券商资管从业人员向记者表示,其所在公司在积极开展公募业务筹备的工作的同时,仍不愿放弃以大集合为代表的集合理财业务线。

“从大集合到公募,对我们来说可谓有得有失。”某大型券商资管资深从业人员告诉记者,“发行公募降低了参与门槛,又可以做广告宣传。但是我们和公募基金交流的情况来看,这些改变未必会对券商资管的营销带来很大改善。相比公募基金在渠道方面的优势,券商获得这些政策红利机会可以忽略不计。”

相比尚未得到实践验证的“得”,大集合转公募的“失”则更令券商感到难以割舍。首先,券商可以在大集合合同中约定计提业绩报酬,使得券商的投研能力能够直接产生效益。但公募基金则直接收取固定的管理费。此外,公募基金在仓位方面的监管更为严格,或将使券商资管目前的投研团队感到难以适应,进而在短期内影响业绩表现。

基于上述考虑,多家券商资管表示,希望能在最后一段时间内多发行一些大集合产品,能够在今年6月后持续运营一段时间,从而为公司是否全力参与公募基金业务赢得决策与筹备的时间。

[责任编辑:周发]

分享到: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