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上海城乡统筹走“生态之路”

上海城乡统筹走“生态之路”

评论
分享到
经济参考报2013年01月07日04:52分类:新华社报刊

新华08网北京1月7日电(经济参考报记者)面对约2400万人的“衣食住行”,特大城市上海如何交出一份市民满意的基础市政民生答卷?

继白龙港污水处理工程、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中心等民生基础项目获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和全国市政金杯奖后,上海青草沙原水工程、长江隧桥工程又获中国水利大禹奖、2012国际隧道奖。四块“金牌”背后,是全力优化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美好家园的“上海好质量”。

生态工程惠民生

家住昌化路桥旁的上海市民刘家伟常到苏州河畔晨练。曾经的“臭水沟”如今两岸绿树掩映,苏州河旁“梦清园环保公园”成为人们休闲好去处。数据显示,上海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已连续9年保持在85%以上。

“作为上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承担者,上海城投未来3年将投入600亿元,推动城市人居环境、水环境、交通环境和市容环境建设。”上海城投总经理孔庆伟说。

世界最大的河口江心水库青草沙水源地工程全面通水后,1300万上海市民喝到了优质长江“江心水”。

“上世纪末,到上海的游客觉得喝水口感不好。”上海城投原水公司总经理申一尘说,为了寻找“好水”,上海的取水口多次变迁,从黄浦江到长江陈行水库,最后选择了长江口的青草沙,在江水入海前“拦下”一部分优质水源,让上海市民喝上长江水。据测算,青草沙水源地工程运行至今,已实现安全供水超过26亿立方米。

两年来,上海白龙港污水处理工程、固体废物处置中心、长江隧桥、青草沙水源地等民生重点工程先后获得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全国市政金杯奖、中国水利大禹奖等。

“这几个奖项……不仅考察工程质量,还要衡量项目的环境价值、社会价值、民生价值。”上海市建设交通委总工程师刘千伟说。

城乡统筹走“生态之路”

世界最大隧桥结合工程长江隧桥建成,改变了崇明岛孤悬海外、与外界陆路隔绝的历史。“以前稍迟点下班,就可能赶不上船。”崇明居民李沁告诉记者,“现在不用专门在市区租房,下班就能开车回家。”

为促进城镇化,加快郊区县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上海城投与世界银行合作,设置了“区县环境项目融资工具”。利用这一机制,上海城投不但引入6000万美元长期低息资金,支持了上海郊区7个自来水、污水和生活垃圾项目,还充分利用世界银行专家资源,为区县项目提供了国际化管理技术与经验,提升了区县环保项目建设能力。

“我国农村在污水、垃圾处理等方面基础薄弱,各地城乡环境差异较突出。统筹城乡,不仅是服务民生的需要,也是生态建设的新命题。”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杨海真说。

十二五”期间,上海市环保投入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将更向郊区倾斜。2012年4月,浦东南汇新城11项重点工程全面开工。围绕郊区新城和新农村建设,“十二五”期间,上海将结合农村宅基地置换和人口向城镇集中,推进农村配套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通过农业生产集约化和循环农业,减少污染排放。

“城市病”需科学治理

据了解,截至2012年底,上海常住人口逼近2400万。面对更严峻的环境资源压力,上海将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目标再进发。

“年环保投入占同期生产总值3%左右。'十一五’污染减排超额完成,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比2005年削减27.8%和30.2%,均走在全国前列。”上海市环保局长张全说。

上海老港生活垃圾填埋场于2012年10月中旬并网发电,项目满负荷生产后每年可向上海电网输送绿色电力约1.1亿千瓦时,解决10万户居民日常用电,较同量级火电相比,年节约标煤3.78万吨。

大城市寸土寸金,生活排污量大。上海城投污水处理公司总经理周骅告诉记者,上海污水处理不再在城市零星布局、就地处理,而是通过逐户采集污水后长距离运输,在郊区兴建大型处理设施集中处理。这对资金和管理的要求更高,但污水处理效率、环境效益更好。

作为一名垃圾船上走出的党代表,上海市第十次党代会代表刘必胜说,“以前做环卫工人社会形象受影响,现在连我们也闻不到船运垃圾的臭气。”上海城投投建的亚洲最大生活固废内河集装化转运系统,让生活垃圾进入封闭集装箱“瘦身”,改变了黄浦江、苏州河两岸环卫码头林立、垃圾飞扬的历史。黄浦江两岸已新建滨江绿地约597公顷,新增亲水岸线约20公里。(姚玉洁 杜放)

[责任编辑:周发]

分享到: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