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大盘解析 > 募资买投资产品转正 上市公司不务正业获鼓励?

募资买投资产品转正 上市公司不务正业获鼓励?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2年12月24日15:38分类:大盘解析

新华08网北京12月24日电 赵晓辉、陶俊洁

一向饱受诟病的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等投资行为由自有资金扩展到闲置募集资金。证监会近日发布的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2号明确表示,允许上市公司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购买安全性高、流动性好的投资产品。投资者担心,这是否变相鼓励上市公司“不务正业”?其中风险如何防范?

3500亿元募集资金趴在账上等“贬值” 

“三年来,A股上市公司闲置的募集资金年均达到3580亿元,而到2011年年底尚未使用的闲置募集资金多达4824亿元。”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披露的这一数据令人震惊。

一边是上市公司想尽办法通过IPO多融资;一边却是巨额超募资金无处可去,只能趴在账上睡大觉。由于近几年来新股发行“三高”问题突出,超募公司数量众多,且超募资金数额巨大。而这些资金仅有少部分被用于公司主业的拓展,大部分只能存在银行,赚取抵不过通货膨胀的低息,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证监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在2009年至2011年三年间,A股新上市公司共募集资金16000多亿元,其中超募资金达3500多亿元。很多上市公司反映,监管层对募集资金的使用规定过于严格,上市公司有着进行现金财富管理的强烈需求。

与此同时,在经济形势低迷的背景下,上市公司委托理财和委托贷款行为愈演愈烈。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报告显示,2011年进行委托理财的上市公司家数不仅大量增长,而且发生规模也急剧扩大,且有少数公司集中突出的特点。2011年度委托理财累计发生额超过100亿元的公司有2家,发生额在10亿-100亿元之间的公司有21家。另据统计,仅在2012年三季度,就有中原高速、金新农等70家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申购金额从1000万元到数亿元不等,所购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多在4%至5%之间。

更有甚者,在上市公司财报中,委托理财和委托贷款所得收益甚至大过主业,这些做法被投资者质疑为“不务正业”。

募集资金理财“必须有100%的保障”

就在投资者对上市公司“钱生钱”行为感到不满之际,证监会却发文为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正名,这引起市场多方议论和不解。

对此,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说,上市公司大量闲置资金放在银行也是对投资者不负责,新的监管指引目的是在保证募集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提高闲置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强化资本市场资源配置能力。

“上市公司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购买投资产品的安全性必须有100%的保障。”该负责人强调说。根据监管指引,上市公司所购买的投资产品必须具有“安全性高、流动性好”的特点,这包括固定收益类的国债、银行理财产品以及其他投资产品等。

为了保证资金安全,指引增加了投资产品发行主体应提供保本承诺,不得影响募集资金投资计划正常进行,投资产品不得质押、专用结算账户不得用于其他用途等规定。

与此同时,监管指引的一个新增内容明确了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决策程序和披露要求,规定应当经董事会审议通过,独立董事、监事会、保荐机构出具明确同意的意见,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上市公司投资的安全性。

莫让银行理财陷阱中伤上市公司投资者

尽管监管机构针对募集资金理财层层设槛,但投资者仍然担心:在银行理财乱象纷呈的市场上,上市公司拿广大投资者的钱去买理财产品是否仍然存在潜在风险?

近期,华夏银行委托理财巨额亏损引发群体投诉,而后又曝出建信证大金牛增长集合资金信托计划(1期)账面浮亏超过50%,被投资者质疑为“陷阱”。

此前,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曾撰文指出,目前银行发行的“资金池”运作的理财产品,由于期限错配,要用“发新偿旧”来满足到期兑付,本质上是“庞氏骗局”。银行理财产品在中国是“影子银行”的一种。

他进一步分析,大多数理财产品期限不足一年,有些仅为数周甚至数天,因此,在某些情况下,短期融资被投入长期项目,一旦面临资金周转的问题,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新发行的理财产品来偿还到期产品;当资金链断裂,这种击鼓传花就没法继续下去。

投资者购买上市公司股票是看好公司业务增长前景,并不是为了购买理财产品。否则,不如自己直接去买。

上交所的报告提醒,在高利益驱动下,上市公司委托理财很容易演变成一种变相发放高利贷的行为,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委托理财和委托贷款披露的信息含量,细化如银行类上市公司持有理财产品的信披口径,明确委托理财投资范围和资金用途。(完)

[责任编辑:彭桦]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