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资本入农需防“野蛮性”

资本入农需防“野蛮性”

评论
分享到
中国证券报2012年12月22日02:04分类:新华社报刊

□本报记者 李阳丹  

市场普遍预计,2013年“一号文件”将再次关注“三农”。农业要发展,离不开资本的支持。专家认为,资本对农业的支持方式应主要是税收减免和补贴的“反哺”形式,若资本直接进入农业生产则可能出现一些潜在的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管。

一段时间以来,丁磊养猪、刘强东种大米、联想酿酒养水产……“资本下乡”、“资本入农”被传为佳话。吸引工商业资本进入农业和农业产业化一度是高层所鼓励的方向,国家为此曾出台了许多税收减免、土地征用的优惠政策,但随着资本入农的各项弊端逐渐暴露,近年来这些政策已经有所收紧,政策方向也有所转变。

“嗑药速成鸡”最近成为网络关注焦点,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根源在于涉足养殖的资本一味追求效益,无视其他规定和限制。牲畜养殖业是投资界公认的“吃钱”行业,这个领域的投入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而资本的“逐利性”则要求高风险与高收益匹配。一旦养殖业进入了只追求利润而忽视自然规律的怪圈,必然将带来危害食品安全的后果。“速成鸡”如此,“三聚氰胺”奶亦然。

而一旦资本进入到种植业,则更可能威胁到粮食安全。“靠天吃饭”的种植业同样面临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的问题。气候变化、病虫灾害等都可能导致巨额投资“打水漂”。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进入到这个领域,往往会想尽办法分散风险,增加收益。

有的投资者以种植为名承包大量土地后,实际只用其中一部分来进行种植,而大部分都用来发展收益率更高的项目,例如观光农业、旅游采摘,甚至是变相的房地产开发。农业部人士表示,目前国家对资本进入农业的监管并没有对其产出进行约束,这就给涉农资本留下了可钻的“空子”,这样的情况如果继续放任,将可能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下转A02版)

资本入农 监管需跟上

(上接A01版)资本的“野蛮性”也是农业专家担心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房地产开发已经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其中不乏资本的推动。而如果大量资本介入农地流转,却又缺少严格的政策限制,则可能加剧农民失地,带来社会不稳定因素。

除了资本的两大特性外,资本主导的规模化、工厂化生产具有占用土地量大、消化劳动力少的特点,将对农村形态和农民利益形成巨大冲击。

业内专家表示,现阶段,资本对农业的扶持更多的应当是“反哺”,即在政府的主导下,以税收和补贴的形式,通过再分配进入农业。2004年以来,农业税的逐步免除和各项农业补贴的增加,都是工商业反哺农业的结果。但农业补贴制度设计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例如在农民的种粮补贴上,目前是对每亩土地给予一定的补贴,而对土地的产出没有限制。这就导致一些被用作其他用途的土地仍然能够获得补贴。农业部有关专家表示,以后新增的农业补贴将与产出挂钩。

对于已经或者将要直接介入农业的资本则需要更加严格的监管。例如,在保障耕地性质不变的同时,还要对其产出有所限制。专家建议,鼓励资本进入农产品的加工和流转等环节,而不是种植、养殖等生产环节。按照农业部的规划,未来将加大从事农业的后备人才的培养,改变农地由“老弱妇孺”耕种的现状,同时提高农业准入的技能门槛,将耕地交给真正“会种地”的人。

[责任编辑:周发]

分享到: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周刊订阅,更多精彩(每周五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