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盛松成:利率政策能有效调节社会融资规模

盛松成:利率政策能有效调节社会融资规模

中国证券报2012年11月01日04:21分类:新华社报刊

盛松成:利率政策能有效调节社会融资规模

社会融资规模将数量调控和价格调控结合起来

□本报记者 任晓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日前撰文指出,我国的货币政策能有效影响和调控社会融资规模,社会融资规模对经济增长、物价水平、投资消费等实体经济指标产生较大影响,社会融资规模是反映金融和经济关系的良好指标。编制社会融资规模指标有利于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利率政策能有效调节社会融资规模

他表示,社会融资规模与利率、产出的相关性较高。利率政策能够有效调节社会融资规模。如果信贷摩擦系数较小,利率的正向冲击将导致银行信贷和直接融资规模均下降,从而社会融资规模下降;如果信贷摩擦系数逐渐变大,部分银行信贷将向直接融资转移。因此,社会融资规模的变动更全面地反映了货币政策的效果。社会融资规模的变动能够显著影响实体经济。对于社会融资规模的正向冲击,产出、消费、资本等宏观经济变量均上升;与银行信贷的正向冲击对宏观经济变量产生的影响相比,社会融资规模的正向冲击产生的影响更大。

他还认为,社会融资规模符合利率市场化调控方向,体现了数量调控和价格调控相结合的原则。我国目前已形成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并存的利率体系,初步实现了数量调控和价格调控相结合。对于票据贴现、债券、股票融资等按市场化方式定价的融资,主要使用利率价格型工具进行调控;对于贷款等市场化定价程度相对较低的融资,则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型工具和利率价格型工具进行调控。社会融资规模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变量,是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的有益探索和创新。它将数量调控和价格调控结合起来,将进一步促进金融宏观调控向市场化方向转变,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社会融资规模反映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

盛松成认为,从存款性金融机构负债方统计的货币是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提供的流动性和购买力,反映了整个经济的需求。主要从金融机构资产方统计的社会融资规模则从全社会资金供给的角度反映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一是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市场经济远非完善,金融市场还不发达,信息往往既不充分也不对称。在西方国家,在某种意义上确实可以只关注需求方和货币而忽略供给方。但在我国,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信用渠道实现的,所以仅仅关注货币是不够的,还需要同时关注社会融资规模。

二是社会融资规模从资金供给的角度进行统计也可以分类计算诸如三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教育贷款、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等内容,能够从供给方反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这与我国政府色彩较浓的经济特点相一致。

三是我国经济结构差异显著,实体经济部门资金来源广泛。货币作为一个总量指标难以反映金融对不同实体经济部门的支持力度差异。社会融资规模则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类统计,如分地区、分行业、分部门、分来源等。

四是应汲取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国家采取了超低利率和多轮的量化宽松政策,向金融和经济体系注入流动性。但三年多过去了,美欧国家失业率依然高企,政府和私营部门债务危机重重,经济复苏乏力。这表明,流动性问题不是危机的根源,根本的问题在于:西方国家长期实行需求扩张政策,国民过度举债,超前消费,透支未来购买力,导致银行、企业、个人乃至政府的偿付能力不足,资产负债表全面恶化。

重视社会融资规模指标有利于从供给方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有利于避免重蹈西方国家片面强调需求管理而忽视产出和供给因素的覆辙。

【责任编辑:周发】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周刊订阅,更多精彩(每周五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