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中国银行业逆境之中求增长

中国银行业逆境之中求增长

经济参考报2012年09月28日04:21分类:新华社报刊

降低分红率凸显资本压力 挖掘盈利增长点前景可期

中国银行业逆境之中求增长

新华08网北京9月28日电(经济参考报记者 蔡颖 北京报道)为了提高资本金,同时达到中国版巴塞尔协议三的资本监管要求,市场传出消息称,上市商业银行有望获准通过降低分红比例增加利润留存,促使资本补充转向“内生性”增长。同时,有媒体报道,部分商业银行近期将展开存款保险制度试点,目前正在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展开预测。

纵观中国银行业,盈利增速放缓、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以及资产质量压力增加,都是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正因如此,股市对银行股的反馈便是“跌跌不休”。上周银行股下跌4.54%。从个股来看,16家上市银行股价跌幅均超过2%。并且,目前工、农、中、建、交五大行A股股价均在5倍市盈率下挣扎。

分析人士指出,即便是商业银行降低分红率,依然不会对银行股价产生较大影响,当前投资者最关心的还是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不良贷款和坏账的预期等。

银行股降低分红率引市场分歧

银行股降低分红率之后,股价会不会比“白菜价”更低?市场舆论分歧较大。事实上,在分红方面,银行股被认为应该是A股市场的分红大户,但是占据沪深A股市场公司净利润50%以上比重的银行类上市公司均未有中期分红,这与国际金融业上市公司中期、年度甚至季度分红形成强烈反差。通过2012年半年报可见,在16家上市银行中,仅平安银行和民生银行进行了现金分红。其中平安银行每股派发现金人民0.10元(含税),实际用于分配的利润共5.12亿元。民生银行则每10股现金分红人民币1.5元(含税),共计约42.55亿元。

另外,光大银行于8月宣布的分红预案大幅下调了分红比例,将年分红率“从净利润30%至40%的股息分配”转为“现金分红不低于10%”。

今年2月3日,汇金公司再次提出降低工、中、建三行现金分红率5个百分点,这也是连续第三年将分红率下调5个百分点。但由于2011年四大行利润增长显著,现金分红总额不减反增。四大行合计分红达到2159.42亿元,比2010年的2076.44亿元总分红数额增加了近83亿元,其中工商银行以708.64亿元现金分红仍列首位。

兴业银行研究团队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在过半数银行股破净的情况下,向市场大规模再融资之门已经基本关闭。而2013年即将开始正式实施的巴塞尔协议三却渐行渐近。在银行业外源性资本获得的可能性已经基本丧失,但资本充足率指标却仍在监管标准附近徘徊的情况下,内生性资本补充能力成为影响银行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过也有不少券商分析人士认为,银行如果降低分红比例,将给市场带来负面影响,该消息对银行股而言也是利空。

资产质量下降制约放贷能力

“由于中国经济进入低谷,产能过剩也加剧了银行地方融资平台坏账的预期,投资者担忧利率市场化,担忧金融脱媒,担忧房地产泡沫破灭给银行信贷带来的影响,进而导致银行股自2009年以后单边下跌。”一位证券行业分析师表示,“从估值水平来看,自2009年以来,14只银行股的平均跌幅为50%以上,而有统计表明目前14只银行股市盈率仅5倍左右,已低于2008年11月最低点的8.25倍;市净率仅1.1倍,已低于2008年11月最低点的1.63倍。”

银行股估值依然处于历史低位的情况下,外资机构也纷纷来唱空中资银行股。花旗银行9月25日发布报告称,“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问题仍主要集中在地方而非全国,近来存款压力似乎已部分缓和,但鉴于净利息收益率(NIM)、政策、不良贷款、资本金和脱媒因素,相较亚洲银行业,该行建议减持中国银行业股票。”

同时报告还表示,该行研究团队走访了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银行和中小企业,发现很难找到积极因素——贷款需求仍然疲弱、贷款利率有所下降、银行体系的脱媒速度正比预期要快。

申银万国银行业分析师指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率将继续上升,不过上升的速度已在减缓。“探寻银行真正的不良率情况,我们发现除了中行、建行和农行以外,加回核销的各家银行不良率均出现小幅上升,其中平安、南京和宁波上升较快。从信用成本计提的角度,2010年延续至今的高拨备计提趋势开始出现缓解。”

与此同时,市场所说的拨备“反哺”利润的迹象开始出现。从监管压力来看,目前显著低于2.5%拨贷比的银行中,中信(1.67%)、兴业(1.82%)、平安(1.73%)和宁波(1.71%)的压力相对较大,而就拨备计提力度来说,市场机构认为中信和宁波在下半年需要进一步提高拨备的计提力度。

此外,净息差收入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利润来源,但是,从今年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上市银行净息差开始见顶环比下降。有机构预计今年第三季度净息差比第二季度环比要继续下降9个基点,至2.57%。由此判断,第三季度大银行利润同比增13%,股份行同比增26%。

净资本补充压力犹存

大多数业内分析人士认为,从2003年到2011年,中国银行业以规模取胜,托庇于政策红利,以利差为主要赢利,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发展投资扩大、不断增加的广义货币,也为银行提供了充足的弹药。

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截至2012年6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境内)达124.5万亿元,而2002年末银行业总资产(境内)仅23.7万亿元,总资产上升4倍以上,除了2004年增长14%之外,其他每年增速都在17%以上。

在资本充足率方面,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从2003年末仅有8家银行达标,增加至390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全部超过8%,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2.71%。全行业利润总额在2011年底达到10412亿元人民币,而在2003年底仅为322.8亿元,增长超过32倍。

但是,经济下行时期,存款托媒现象加剧,银行业也面临着信贷结构转型,再加上《商业银行新资本管理办法》即将实施,未来,银行的净资本补充依然存在压力。与今年第一季度相比,不少银行在第二季度中出现了核心资本充足率上升的趋势。申银万国研究团队认为,这与银行业今年上半年进行的资产同业化有明显关系。“将高耗资的信贷资产置换为低耗资的同业资产造成了加权风险资产实际增速放缓,从而减慢了对于资产的整体需求,未来净资本还是银行最宝贵的财富。”申银万国银行业分析师指出。

就在今年8月,交行566亿元A+H股定向增发尘埃落定后,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上市银行的股权融资总规模也达到了约2200亿元,仅次于2010年的约4600亿元。瑞银证券中资银行研究主管励雅敏分析称,以现有的资本状况来看,2012年16家上市银行核心资本金缺口约为1464亿元,总资本缺口为3323亿元。因此,就算降低分红率也难以缓解银行再融资压力。

经济下行期挖掘盈利增长点

不可否认的是,经济状况倒逼今年商业银行自身盈利模式调整和信贷结构转型加速,由此牺牲了一定的利润增速,但各家银行业在纷纷探索新的盈利渠道。

比如,今年可以看到的是,银行同业业务呈现爆发式增长,这便是银行在资本压力和成本压力下主动调整资产结构的结果。“上半年大部分银行的同业资产都取得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负面效应是摊薄了息差,但是对于整体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不大。货币政策的紧缩造成了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张的局面,推升了同业资产收益率。展望未来,寄希望于同业业务大幅度增长的其他银行并不一定会取得持续稳定的收益,除了大行和兴业超过万亿同业规模,其他银行的同业资产规模尚不能证明已经实现了规模效应;同时,同业业务面临着日趋严格的监管制度,收益率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申银万国银行业分析师指出。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下半年银行贷款需求可能回稳并略有上升。一是稳定投资的政策将提升基建类贷款需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是中央对冲经济下滑的最有效手段,未来对于交通设施、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投资将加大力度,从而有效促进相关贷款需求的增加。二是房地产市场出现阶段性活跃的迹象。虽然商业银行对开发贷款仍相对谨慎,但个人按揭贷款将随着房产成交量的提升而增速加快。”

另外,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中资行大规模的海外拓展,已经打响了国际化的第一枪。标准普尔报告称,过去3年中资银行海外资产扩张约176%,但中资银行海外业务占总资产的比重低于10%,这意味着海外业务拓展空间巨大。

不久前央行发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指出,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银行等金融机构改制和增资扩股;支持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业务;通过放开替代性金融产品价格等途径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等内容。同时,也提出要“引导金融机构采取行之有效的海外发展战略”。

“事实上,与欧美银行业相比,我国银行业发展空间还很大,随着金融市场的改革与开放,我国银行业将迎来新的盈利机会。”交通银行研究部副总经理周昆平称。

【责任编辑:周发】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周刊订阅,更多精彩(每周五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