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急盼新三板扩容 创投挑战与机遇并存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11-05-16 07:56

  ⊙记者 郭成林 ○编辑 全泽源

  “对有关新三板扩容何时启动的传闻,企业(期盼)比我们着急得多。在两会期间,我每天要接到几十个咨询的电话。”济南高新区金融办副主任杨兴存5月13日对记者表示。

  当日,上海证券报社在上海举办了第二届“金融资”奖评选暨“2011中国股权投资论坛”,全国各主要高新区负责人均出席盛会。他们的兴趣、目标和任务是相同的,探讨新三板扩容对于高新区、企业及投资机构的意义与机遇。

  回溯年初,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提出的2011年八大工作重点中,扩大中关村试点范围、建设统一监管的全国场外市场,即业内惯称的“新三板扩容”,被称为2011年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1号工程。目前,全国数十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纷纷提出抢跑“新三板”。

  资料显示,自2006年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成为新三板试点至今,共有81家公司实现挂牌上市,总股本28.78亿股。从5年的运行情况来看,新三板对于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的融资与发展效果卓著。

  “中国资本市场我认为有两个里程碑,尤其是谈到投资与退出,第一是股权分置改革;第二是创业板,人民币私募股权投资真正的热浪也是自他们之后。”德同资本创始合伙人邵俊在圆桌对话伊始便开宗明义地说:“今天我们讨论的新三板扩容,相信将是下一个里程碑式的创举。”

  邵俊的憧憬并非仅代表着投资机构的呼声,几乎代表着证券业内各界人士的共同期盼。“说到新三板扩容这个事情,我们广州高新区还是非常敏感的。2006年我们就着手准备,整理过大量材料,以备扩容随时开闸。”广州开发区、高新区副主任蔡刚强如是说。

  必须一提的是,广州只是全国高新区厉兵秣马、积极备战新三板扩容的一个缩影。“重庆股份转让中心从去年以来,累计已经入户企业260家,实现股份托管的企业150家、挂牌企业12家,预计到今年底我们可以挂到50家。”重庆市金融办副主任、重庆股份转让中心理事长阮路表示。

  查阅资料,重庆股份转让中心是根据国务院国发(2009)3号文件中关于“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适时将重庆纳入全国场外交易市场体系”的要求建立的,并于2009年12月27日揭牌。

  2010年10月27日,首批七家股份公司在转让中心挂牌交易,合计总股本近5亿股。截至当天收盘,首日全天共成交441万股,合计金额1178万元,标志着重庆股份转让中心正式开市。基于此,重庆在对接新三板扩容上,走在了大多数高新区的前列。

  “济南高新区注册的企业现在有4600多家,目前我们通过筛选培训,准备培育上市的有460多家。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启动了96家企业的上市程序,做完内部核查的有25家。”济南高新区金融办副主任杨兴存介绍,“有关扩容何时启动的传闻,企业比我们着急得多。在两会期间,我每天要接到几十个咨询的电话。”

  “现在上海张江高新区内有1万多家企业中,我们动员把国家认定的高新企业进入新三板资源库;组织券商投行、会计师事务所在高新区内开展有关上市业务的培训与辅导,目前已和一些企业跟券商投行签订了协议。”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发展规划处处长张剑波激情洋溢地说:“说到底就一句话——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希望证监会把扩容政策落地。”

  与重庆股份转让中心相对应的,“沪版OTC市场”——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2010年7月19日也正式揭牌。据初步计划,交易中心注册于张江高科技园区内,注册资本8000万元,由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上海国际集团和张江高科分别按50%、30%和20%的比例出资持股。

  另一方面,与政策放开的呼声日渐强烈、高新区的备战行动日趋频繁相对应的,是VC/PE们对新三板“金矿”的垂涎已久、蠢蠢欲动。

  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数据,2006年-2009年,参与新三板定向增发的VC/PE为28家,平均每年约7家。2010年则有超过40名VC/PE参与了新三板的定向增发。进入2011年,VC/PE参与新三板定向增发的热情更与日迭增。

  “美国资本市场的结构是正三角形,他的OTC市场有一万多家企业;但国内目前是倒三角形。未来3到5年,我们正三角形会越来越明显。这对投资机构来说是一个巨大机会。”海通创新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建表示。

  陈建的观点说出了大部分VC/PE对新三板业务的心声。但也有比较谨慎的机构投资者,如招商局科技集团董事长杨百千,他总结,短期新三板的机会,对于高新区的推动意义更大,对于创新企业和VC/PE是机会与挑战并存。

  “虽然说我们有渠道方面的优势,但是同样带来价格方面的竞争。这是一个挑战,对我们来说更需要考验创投机构在业务判断、投后服务等方面能否真正做到位。我们希望新三板走得更稳一些。”杨百千进一步说。

  一个有趣而微妙的细节是,在最后众人猜测新三板扩容的政策时点上,与市场极乐观的预期相悖的,普遍比较谨慎。

  阮路与蔡刚强认为今年三季度有望推出;张剑波与陈建则倾向于四季度;杨兴存最乐观地看到二季度;杨百千则出于建立系统的完备性和证监会稳妥行事的考虑,判断在明年才能推出——这似也预示着热望背后仍存有一些不确定性。

【责任编辑:王婧】
已有0人参与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快速登录
返回新华08首页